广岛和平纪念公园与原子弹爆炸圆顶:历史与和平的见证
广岛和平纪念公园与原子弹爆炸圆顶:历史与和平的见证
1945年8月6日,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在日本广岛爆炸,瞬间夺走了约17万人的生命。在这场浩劫中,一座建筑奇迹般地屹立不倒,成为了这场悲剧的见证者——这就是如今被称作"原子弹爆炸圆顶"的建筑。
历史的见证
原子弹爆炸圆顶最初建于1910年,原名广岛县物产陈列馆,后更名为广岛县产业奖励馆。这是一座由捷克新艺术建筑师简·勒泽尔设计的新古典主义建筑,采用部分砖造部分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覆石材与砂浆修饰,并以铜制圆顶覆盖。
1945年8月6日,当原子弹在广岛上空爆炸时,这座建筑距离爆炸中心仅约150米。巨大的冲击波摧毁了建筑的屋顶和楼板,但其坚固的结构却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这栋建筑之所以能残存,除了因为其近代建筑构造拥有较周遭建筑更为坚固的结构外,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它正好就在炸弹引爆点下方不远处,在这里有一个很小范围的空间,在爆炸当时承受了比较少的横向破坏力——为了制造最大的破坏力美军采用了空中引爆的方式,原子弹爆炸后产生的冲击波球型包络 (波动学) Envelope (waves) 包络面部分会撞击地面并反弹,再与空中的冲击波叠加产生加成效应,制造出最大的横向破坏力。但是,位在爆炸点下方的这个范围只会承受第一波由上方往下的直接冲击力,但却不在横向扩散的叠波范围内。原子弹爆炸后的第一道冲击波虽然立刻摧毁了产业奖励馆包括屋顶与各楼层楼板在内的所有水平建筑结构,但垂直方向的结构却大致未损NGC。这些以耐燃的钢筋混凝土制造的骨架与外墙在撑过后续的大火之后,成为今日残存的建筑遗迹,并被保留下来作为原子弹爆炸事件的纪念物。由于建筑周遭已被护栏围住禁止进入,建筑内的顶架遂成为乌鸦等鸟类的栖息地。
和平的象征
战后,广岛市在废墟上重建,而这座残存的建筑被保留了下来,成为广岛和平纪念公园的一部分。1996年,原子弹爆炸圆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作为人类历史上首次核打击的见证。
和平纪念公园位于广岛市中心,占地12.2万平方米,是为悼念原子弹爆炸遇难者而建。公园内不仅有原子弹爆炸圆顶,还有和平纪念碑、和平之泉、原子弹爆炸死难者慰灵碑等众多纪念设施。每年8月6日,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会在这里举行和平纪念仪式,缅怀遇难者,呼吁世界和平。
当代的启示
79年后的今天,原子弹爆炸圆顶和和平纪念公园依然矗立在广岛,提醒着世人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珍贵。2024年8月6日,在原子弹爆炸79周年纪念仪式上,上百名民众聚集在和平纪念公园,抗议日本政府加速军备扩充的做法,呼吁维护地区和平。
"8·6广岛大行动实行委员会"事务局长宫原亮表示,组织集会活动的主要原因是日美不断强化军事同盟加剧了核战争风险。参加集会的民众高举"反对战争""反对核武器"等横幅,表达反核、反战观点。
广岛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和平的象征。每年有数百万游客来到这里,感受那段悲惨的历史,思考和平的意义。正如一位抗议者所说:"核爆受害者一直在追究日本的战争责任,日本政府应该真正反省,而不是一味增加军费和扩大武器生产。"
原子弹爆炸圆顶和和平纪念公园,作为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时刻的见证,如今已成为和平与希望的灯塔。它们提醒着我们,无论过去多么痛苦,人类始终有力量从废墟中重建,从毁灭走向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