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伪证罪:法律界定、社会危害与防范措施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伪证罪:法律界定、社会危害与防范措施

引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11
来源
1.
https://www.moj.gov.cn/pub/sfbgw/jgsz/jgszzsdw/zsdwflyzzx/flyzzxzcxx/zcxxzcfg/zcfggzhsfjs/202405/t20240520_499121.html
2.
http://m.njlsw.com/open.asp?id=16198&tid=118
3.
https://m.66law.cn/laws/1076589.aspx
4.
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03/id/7847080.shtml
5.
http://www.faxin.cn/lib/Flwx/FlqkContent.aspx?gid=F264032
6.
http://www.socio-legal.sjtu.edu.cn/wxzy/info.aspx?itemid=4619
7.
https://www.bjcourt.gov.cn/article/newsDetail.htm?NId=195010271&channel=100001011
8.
https://m.66law.cn/laws/1299926.aspx
9.
https://www.dehenglaw.com/CN/tansuocontent/0008/031652/7.aspx?MID=0902
10.
https://www.irs.gov/publications/p519zht
11.
http://xz.jsjc.gov.cn/wenhua/202403/t20240329_1611093.shtml

伪证罪是指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行为。根据我国《刑法》第305条的规定,犯伪证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伪证罪不仅损害司法公正,还可能导致冤假错案。例如,在贵州省湄潭县某纠纷案中,多名村民因串通作伪证被追究刑事责任。其中,组织者被判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两年,其他参与者分别被判九个月至七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并缓刑。

伪证行为的常见情形包括:为他人提供虚假证明、鉴定、记录或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隐匿罪证。在实际案例中,有的证人为了帮助一方当事人,故意作出虚假陈述;有的鉴定人为了获取利益,出具虚假鉴定意见;还有的记录人为了袒护一方,篡改庭审记录。

为了防范伪证行为,我国采取了多项措施。例如,完善法律援助制度,为经济困难的当事人提供法律帮助;规范辩护律师的取证行为,加大对故意作伪证的惩处力度;加强对证人权益的保护,提高证人出庭作证的意识。此外,还通过告知伪证后果、证人宣誓等方式,增强证人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感。

从国际上看,各国都在努力通过多种手段来预防和惩治伪证行为。以美国为例,通过构建可靠证据机制来遏制刑事错案,包括改革证据规则、加强证据保全等。据统计,截至2015年3月,美国除罪释放登记机构总计收录1568例刑事错案,其中91%的无辜者为男性,47%的无辜者为黑人,40%的无辜者为白人。这些数据表明,伪证行为是导致刑事错案的重要原因之一。

社会舆论对伪证行为普遍持批评态度。以“辱母案”为例,2016年年末,一桩杀人案在山东省聊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案件审理结果,一个叫于欢的年轻人被法庭认定犯有故意伤害罪,并于2017年2月17日被判处无期徒刑。一个月后,一则不足四千字的关于这起案件的报道在《南方周末》刊出,报道用了一个短小但颇具心理冲击力的标题:《刺死辱母者》。报道刊出立即引发轰动效应,一些重要纸媒和门户网站在争相转载该文的同时,刊登各自的社评文章,社交媒体更充斥网民的评论和跟帖。一时间,这个在流传中被简化为“辱母杀人案”的案件,成为人们在不同场合热议的话题,而整个社会舆论几乎一边倒地站在被告人一边,对法院判决的妥当性提出质疑。

面对伪证行为,我们应当:

  1. 遵守法律,如实陈述事实,切勿参与或支持任何形式的伪证行为。
  2. 如果发现有人作伪证,应及时向法庭或有关部门举报。
  3. 加强法律意识,了解伪证行为的法律后果。
  4. 支持司法机关依法惩治伪证行为,维护司法公正。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