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古建保护新动向:从传统技艺到科技创新
故宫古建保护新动向:从传统技艺到科技创新
2025年1月16日,一场特别的展览在故宫博物院神武门展厅开幕。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故宫博物院主办的“业守精勤 匠心永驻——罗哲文百年诞辰纪念展”,通过63组艺术作品、珍贵手稿和历史文献,展现了这位被誉为“万里长城保护第一人”的文物专家波澜壮阔的一生。
展览分为“学社门生 梁门弟子”“文物卫士 古建护神”“长城使者 烽火传人”“以身许国 世人共誉”四个部分,全面展示了罗哲文先生在文物保护领域的卓越贡献。作为中国古建筑保护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罗哲文先生不仅参与了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保护工作,更在长城保护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在故宫博物院西侧的一排平房里,一群文物修复师正在用他们的匠心妙手,为一件件文物“祛病延年”。这里没有游览区的熙攘喧闹,却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传承重任。
故宫博物院现拥有186万余件珍贵馆藏,包括古书画、古器物、宫廷文物、书籍档案等。这些文物能够保存至今,离不开一代代文物修复师的辛勤付出。在故宫博物院文保修复部,书画临摹、漆器修复、金石修复等多个小组的工作人员,正用他们的精湛技艺和科学精神,守护着中华文脉。
在镶嵌修复组,组长孔艳菊的工作台上摆放着一本《中国鸟类观察手册》。原来,修复一件点翠花鸟挂屏时,需要通过显微观察辨别不同鸟类的羽毛特征,这本工具书便派上了用场。这种跨学科的知识储备,正是文物修复工作的要求之一。
木器修复组副组长刘恺则在思考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进行木材鉴定。他正在修复的一件清代黄花梨翘头案,采用了木质包镶工艺,这种工艺在清宫中从乾隆时期才开始大量出现。通过科技手段辅助修复,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还能为文物断代提供新的依据。
在有机质文物保护实验室,年轻的修复师们正在研究清代服色“明黄色”的色度值问题。通过大量实验样品的染制,他们发现颜色会因制作工艺和光环境而产生偏差。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正是故宫文保团队的宝贵精神财富。
2025年,故宫博物院启动了武英殿后殿、工字廊抢险加固工程。该方案已获国家文物局批准,并对设计方案进行了针对性的修改和完善。工程将重点加强屋面防水处理,特别是瓦面层和连廊两端天沟部位的防水措施。
根据北京市文物局的复函要求,承担施工及监理的单位必须具备相应资质,且在施工前需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设计人员在施工阶段要全程跟踪,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修缮方案。工程竣工后,还需按规定提交竣工报告和备案材料,并在一年后申请竣工验收。
故宫古建保护的最新动向,体现了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不懈努力。从罗哲文先生为代表的文物保护先驱,到如今融合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文保团队,再到科学严谨的修缮工程,故宫古建保护正在不断创新发展。这些努力不仅是为了修复一栋建筑、一件文物,更是为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历史的见证者得以延续其生命,向世人讲述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