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反向春运背后的年轻人社交秘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反向春运背后的年轻人社交秘密

引用
中国经济网
11
来源
1.
http://views.ce.cn/view/ent/202501/24/t20250124_39276415.shtml
2.
https://news.cctv.com/2024/02/01/ARTIuy038nbWKuAfxqS90ixG240201.shtml
3.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VM31MIV055649GX.html
4.
https://www.stcn.com/article/detail/1502543.html
5.
https://m.huxiu.com/article/2630596.html
6.
https://36kr.com/p/3011693205844866
7.
http://news.cn/mrdx/20250121/7691f141ce6949698d7dbaaf675323cf/c.html
8.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68179105
9.
https://www.xhby.net/content/s66bd706ae4b019ce56598f66.html
10.
https://www.thecover.cn/news/cv33GWq3pHaH90qSdq8Jkw==
11.
https://news.voc.com.cn/news/202501/27320282.html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句流传已久的俗语,似乎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重新诠释。近年来,“反向春运”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留在城市过年而非返乡。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变化,也引发了关于传统家庭观念和现代社会变迁的深入思考。

01

经济与压力:年轻人的现实考量

“回家的理由只有一个,不回家的理由却有很多。”李智(化名)的一句话道出了许多年轻人的心声。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年轻人不想回家过年的理由各异。有人发出“融不进故乡”的感叹;有人疲于应对亲戚们的“关怀”;有人则苦于过年时需要发大额红包……

出生于1995年的李智,从前年开始便频繁被家人催婚。虽是家中的独生女,但这两年,随着身边堂姐堂妹们纷纷结婚生子,李智每次回家后面对的催婚也越来越频繁。“每年回家过年,就要面对一场接一场的相亲。”李智告诉记者,从大前年春节期间只有一两场相亲,到去年春节,李智人都还没回到家中,父母和小姨就陆续给她安排了4个本地男生的“相亲局”,其中大都是他们同事或客户的儿子。原本李智也抱着可以“试试”的心态去参加这些相亲,但三番四次下来,她开始发现自己与对方很难聊到一起。“大家的生活方式不同,都没有什么共同话题,但我又不好拒绝参加。”

比起相亲,更让她疲于应对的还有来自亲戚们的问候和比较。“那种落差感让人更手足无措。”李智告诉记者,在老家同龄人之中,她是唯一一个独自在外打拼的女孩,每次回老家时,她其实也挺享受帮堂姐妹们“带娃”的过程,但总有那么一些瞬间会时不时让她从理想回归“现实”——过去曾一起聊电视剧、聊恋爱关系的堂姐妹,如今话题却转变成从婆媳关系、家务事、奶粉、尿布、学区房……她越来越感觉自己有些“插不上嘴”;过去会被亲戚们夸学习成绩、夸工作单位的自己,从前年开始也变成了大家口中“再过几年就嫁不出去了”“眼光不要太高”的姑娘。

这样的过年体验,让她不免有些压抑。“难得的假期,堵车返乡,堵车返工,还得‘堵心’过年,倒不如一个人待在这边。”李智笑称,今年的春节她也并不孤单,同事里有两三个和她一样不准备回家过年的同龄人,大家规划着大年三十下班后一同去她家中吃“团年饭”,一同聊聊最新的“都市八卦”。

与李智一样不回家过年的,还有今年刚大学毕业的王瑶(化名)。王瑶的家乡在湛江,距离过年还有十多天时,她父母就开始“焦虑”了——他们要根据女儿回来的时间,安排全家一起去走亲戚的顺序和日期。

去年秋招时,找工作、考公、毕业论文多线并进,让王瑶压力倍增。尽管结果并不尽如人意,但来自亲戚们的“关怀”仍然让她感到无奈:“我们瑶瑶可是硕士生,这工作不得排着队找她”“瑶瑶以后月薪两万不要忘记给阿姨买礼物啊”……她觉得,这些问候中没有人真的在意她经历的艰辛,大家都只是热热闹闹地“客套”一通。与其如此,她觉得今年倒不如一个人在广州过年。王瑶告诉记者,她已经计划好了,这个春节假期她就打算好好放松一下,哪怕只是窝在出租屋里看看电影也好。

子其(化名)是福建人,这个假期她也选择独自在广州过年,对于女儿这个选择,子其的父母也表示理解。

“当然想回家,但是过年回一趟家开销太大了。”子其告诉记者,尽管她还未结婚,但因为老家的亲戚家里已经陆陆续续“增添”了小朋友,因此每年她回去后,也免不了要给抱着孩子来家中探望的亲戚们派红包。“通常一个红包就是500元,亲戚家的孩子加起来得有四五个,多的时候会有十几个,一星期下来,算上机票、礼品的花费,就能花掉我一两个月的工资。”

02

城市社交圈:年轻人的新归属

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为什么更倾向于留在城市过年?除了经济和压力的考量外,城市社交圈的吸引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联结紧密的朋友关系,对我来说就是这样一种存在,一种想要牢牢守住珍而重之的东西。”一位在大城市工作的年轻人这样描述她对友谊的看法。在异乡求学和工作中,朋友关系成为年轻人重要的情感支柱。他们通过朋友获得归属感,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

仙仙是一位因为各种原因拉黑了父母微信的年轻人。春节时,她选择独自在外面过。读大学期间,寒暑假一回家,她就会去一个高中同学家。因为对方家很温馨,经常一家三口围坐在一起看电视,饭桌上也是有说有笑,那种亲密的氛围很吸引她。同学一家也很欢迎她,她在那位朋友家里汲取到很多能量。

仙仙大学在外省读,工作又离开了读书的城市,初入社会的开销比较大,租房需要的第一笔钱,就是跟朋友借的。所以她的第一笔工资发到手,第一件事是还朋友钱。她有弟弟妹妹,尤其是妹妹,父母待她们姐妹俩都不怎么上心,所以仙仙会想要照顾好妹妹,工资里还会分出一部分来给妹妹。最初几个月的租房等开支,都是靠向三个朋友借钱支撑。她心里很感激,因为他们从来不多问,都是直接转账,这些朋友对她进入社会初期起到的心理支撑作用,无疑是大于“借钱”这个行为的。

当我们谈论“自立”,经常谈到的总是父母和原生家庭,当代心理学分析一个人时,重点也放在原生家庭上,对友谊的研究并不充分。訾非说他最近这些年越来越关注到朋友角色的重要性,“朋友关系就像我们每天都需要的营养一样”,缺少朋友的人会更容易地陷入到抑郁焦虑这些情绪里头去,即使那些做科研的人,每天几乎没有社交,也会有一些朋友在线上交流。他在接待咨询案例时,碰到与家人处不好的情况,会建议他们换个环境,尤其是多与朋友交流,友情的支撑可以缓解一个人在其他方面遇到的问题。现在年轻人晚婚晚育,有的人恋爱都不谈。免去婚恋关系后,一个人对朋友关系的依赖会增加。建立可靠的朋友圈,会让独自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轻人获得归属感。

03

专家解读:传统与变迁

“反向春运”这一现象引发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和讨论。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胡小武认为,这一现象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的解构,而是传统不断演变发展的体现。“反向”团聚并未改变孝敬、亲情等美好情愫。

“反向春运”兴起,得益于老人“走得动”、更易走。以往年轻人过年回乡,不仅因为故乡情结,也因为许多老人行动不便、经济条件有限。如今,随着医疗条件改善、城乡发展差距缩小,农村与中小城市老人的生活水平已显著提升。

从贵州到南京探亲的沈大爷感慨,密集的高铁网络和航空线路让千山万水被轻松跨越;点点手指就能购票,也让他们更有勇气来城市“陪伴孩子”。综合成本更低,是另一大动因。许多上班族返乡时间成本较高,而“反向春运”线路往往票源丰富、票价较低。同程旅行发布的《2025春运旅行趋势报告》指出,不少消费者利用春运期间“潮汐”客流特征反向旅行过节,最高可节省50%至70%的机票费用。

“反向春运”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文旅消费迎来新契机。从年夜饭预订到城市周边游,一家三代构成的家庭旅客群体,成为各大文旅平台吸引的对象。有旅游平台预测,家庭结伴出行将成为今年春节期间的主流,亲子家庭的占比将增至49%,订单量同比增长75%。

04

展望未来:城乡融合的新趋势

“反向春运”这一现象,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深刻变迁。它不仅是交通方式和过年形式的变化,更体现了城乡关系、家庭结构和文化观念的演变。

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乡下人”与“城里人”界限愈发模糊,“反向春运”有助于城乡文化更好融合。“父母来到城市,能直观感受我们的生活环境,也会为孩子的奋斗感到自豪,互相增进理解。”在江苏无锡工作的“00后”张凡说。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虽然春运方向在变,团圆形式在变,但“反向春运”热潮下,代际之间温情互融,城乡文化彼此渗透,春节作为“团圆节”传递的情感共识始终如一:一家人在一起,就是年。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