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南极科考站:哈利6号VS长城站
揭秘南极科考站:哈利6号VS长城站
在南极这片神秘而严酷的大陆上,分布着各国建立的科考站。其中,英国的哈利6号南极考察站和中国的长城站是两个极具代表性的常年科学考察站。它们不仅承担着重要的科研任务,还为科考人员提供了相对舒适的生活环境。
哈利6号:冰架上的“移动城堡”
哈利6号南极考察站位于南极洲的布伦特冰架上,由8个蓝色模块化建筑组成,从北到南依次是两个睡眠舱、指挥舱、核心生活单元、两个能源舱和两个科研舱。这些模块通过管道相互连接,形成一个集生活与工作于一体的“小社区”。
最特别的是,为了应对南极恶劣的自然环境,哈利6号采用了独特的设计。每栋建筑下方都安装了液压支架腿,不仅可以随时调整高度以避开积雪,还能像雪橇一样移动。这是因为冰架每年会向大海方向移动400米,而此前的哈利五号就是因为过于靠近冰盖边缘而被废弃。
科考站内部设施齐全,不仅有科研实验室,还设有健身房、攀岩墙等娱乐设施。寒季时可容纳16人,暖季时则可容纳多达70人。自2013年投入使用以来,这里一直是英国在南极的重要科研基地。
长城站:中国南极科考的起点
作为中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它位于南极乔治王岛,建于1985年2月20日,今年正好是建站40周年。
长城站的主要设施包括生物生态学实验室、气象观测站和野外观测台等,专注于极地生物、生态环境、气象学、海洋化学、地质学、遥感测绘学、空间物理学等领域的研究。2024年12月,长城站还举办了“南极生态环境现状与变化趋势”国际学术研讨会,吸引了来自俄罗斯、韩国、智利、乌拉圭、厄瓜多尔、荷兰、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约80名科研人员参加。
2025年1月,“雪龙”号极地科考破冰船为长城站补给了238.9吨物资,并接运了第40次南极考察队的越冬队员。第41次南极考察队将在这里开展多项科研任务,包括对乔治王岛周边海域、湖泊、土壤、大气、生物、地质、空间等特征环境的全面调查,以及微生物代谢特征、抗生素抗性历史演替及溯源、酵母菌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分布、苔原三氯甲烷排放过程及调控机理等方面的研究。
生活在南极:从艰苦到宜居
随着科技的进步,南极科考站的生活条件已经得到了显著改善。以中国南极中山站为例,站内不仅配备了完善的科研设施,还引入了创新的“疗愈舱”来改善科考队员的身心健康。
“疗愈舱”集成了多项先进技术,包括智能照明系统、环境一体化控制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站区噪声掩蔽系统、南极健康人因数字孪生系统、极地物联网边缘计算系统、便携式心电监护及基础医疗设备、极地站区声景疗愈系统等。这些设备能够针对南极极端环境下的视觉和心理刺激匮乏、睡眠障碍、昼夜节律紊乱等问题,提供定量调控和精准干预。
从最初的简陋设施到如今的智能化生活环境,南极科考站的建设体现了人类探索未知、挑战极限的精神。无论是英国的哈利6号还是中国的长城站,都在为人类更好地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作出重要贡献。
结语
南极科考站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更是展现人类智慧与勇气的象征。哈利6号和长城站作为南极科考网络中的重要节点,不仅承担着重要的科研任务,还为科考人员提供了相对舒适的生活环境。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南极科考站将更加智能化、人性化,为人类探索这片神秘大陆提供更强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