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来临,小心这类食物中毒!
夏季来临,小心这类食物中毒!
随着气温升高,细菌繁殖速度加快,食物更容易腐败变质,如果对卫生状况不加注意,易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影响身体健康。那么,什么是食物中毒?不同类型的食物中毒有哪些特点?如何预防食物中毒?本文将为您一一解答。
什么是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做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食物中毒按照病因可以分为:细菌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真菌性食物中毒、有毒动物性食物中毒、有毒植物性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有哪些特点?
- 中毒病人在相近的时间内均食用过某种共同的有毒食品,未食用者不中毒,停止食用有毒食品后,发病很快停止。
- 潜伏期短,发病急剧,病程亦较短。
- 所有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
- 一般无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染。
不同类型食物中毒原因、临床表现
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指食用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品引起的中毒,是食物中毒中最常见的一类。
临床症状:常见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沙门菌属、副溶血弧菌感染可引起发热。
化学性食物中毒
化学性食物中毒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 食用被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污染的食品
- 食用误为食品、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的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
- 添加非食品级的或伪造的或禁止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的食品,以及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
- 营养素发生化学变化的食品(如油脂酸败)
真菌性食物中毒
真菌性食物中毒指食用被真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品引起的中毒,中毒往往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
急性真菌性食物中毒:潜伏期比较短,先有胃肠道症状,比如上腹不适、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厌食偶尔伴有腹泻等。以后依据各种真菌毒素的不同作用发生肝、肾、神经、血液等系统的损害。
有毒动物性食物中毒
有毒动物性食物中毒指食用将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动物或动物的某一部分当做食品、或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大量的有毒成分的可食的动物性食品(如鲐鱼等)引起的中毒。
有毒植物性食物中毒
有毒植物性食物中毒指食用将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植物或其加工制品当做食品(如桐油、大麻油等),在加工过程中未能破坏或除去有毒成分的植物当做食品(如木薯、苦杏仁等),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大量的有毒成分的可食的植物性食品(如发芽马铃薯等)产生的中毒。
四季豆中毒的临床表现: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腹痛,部分患者出现头痛、出汗、畏寒、四肢麻木、胃部烧灼感、腹泻。
食用毒蘑菇中毒临床表现:有胃肠炎型及神经精神型两种。
发芽马铃薯引起的食物中毒:表现为喉咙烧灼感,胃肠炎症状,有溶血性黄疸,可因呼吸和心脏麻痹死亡。
如何预防食物中毒?
世界卫生组织针对食品安全提出了五大要点:
- 保持清洁:保持手的清洁。在烹饪前、烹饪过程中以及烹饪后都要洗手,特别是接触了生食材、垃圾、动物等情况下更应该洗手。保持厨房内部的整体清洁。保持厨房空气流通,保持地面清洁,洗菜池、冰箱、碗柜等要经常清洁,餐具、厨具要及时清洗并晾干,有条件可以进行消毒。洗碗布、抹布用后要彻底清洗,并且经常更换。
生熟分开:在处理食材时,生肉、家禽以及海鲜等食物,要和其他的食物分开处理,避免使用同一套刀具和砧板,存储时也要用器皿分开保存。因为生肉、生海鲜等食物中可能会含有一定量的微生物且极易变质,所以一定要注意生熟分开。
烧熟煮透:食物要彻底煮熟。烹饪时要确保食材煮熟,尤其是肉类、鸡蛋、海鲜等易滋生病菌的食材,煮熟至食物中心温度达70°C以上,以杀灭致病菌。
安全储存食物:熟食在室温下存放不宜超过2小时,熟食和易腐食物应及时冷藏(建议将温度控制在5℃以下),新鲜蔬菜可在阴凉通风处室温存放。但无论是冷藏食物或室温存放的食物,都不建议长时间储存。
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平时要使用安全的水源清洗食物,吃新鲜的食材,比如新鲜的蔬菜水果,没有霉变的米、花生等。不吃超过保鲜期、保质期的食物。避免接触有害有毒的物质,避免使用不合规的餐具。
怎样才能够及时发现食物中毒并处置?
- 加强健康宣教,使公众掌握食品安全及食物中毒相关知识。
- 加强健康监测,及时发现腹泻、呕吐、腹痛等消化道症状患者。
- 做好食品留样工作。食品留样需要专门的冷藏设施,每个品种留足125克样品,冷藏保存48小时。
- 完善食物中毒处置预案。合理储备治疗药物,包括蒙脱石散、补液盐,抗生素,激素等。
- 畅通后送渠道。与医疗机构建立后送机制,发现危重患者及时后送。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