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揭示:恐龙如何变成鸟?
最新研究揭示:恐龙如何变成鸟?
2024年6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生态与进化》发表重要研究成果,揭示了从恐龙到鸟类的演化轨迹。这一发现不仅深化了我们对生物演化过程的理解,也为解释“陆地奔跑的恐龙”如何变成“飞上蓝天的鸟类”提供了新的线索。
从恐龙到鸟:演化轨迹的量化分析
徐星团队的研究聚焦于中生代兽脚类恐龙的四肢骨骼演化。研究发现,早期鸟类四肢骨骼的整体多样性低于其他非鸟类兽脚类恐龙,这一差异主要体现在前肢上。更令人意外的是,当研究对象聚焦于后肢时,这种差异并不明显。
进一步的演化速率分析显示,中生代兽脚类恐龙前后肢的整体演化速率在接近鸟类起源节点时变慢,这一趋势在前肢中尤为明显,而在后肢中则未见类似现象。这种演化速率的放缓,被认为是前肢适应飞行需求的结果。
微小型恐龙足迹:揭秘鸟类起源的关键线索
2024年8月,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临夏世界地质公园内发现了一组罕见的微小型恐龙足迹化石。这组由五枚足迹组成的化石,单枚足迹长度仅约1-3厘米,经专家初步判断为白垩纪早期的微小型恐龙足迹,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小的恐龙足迹化石之一。
这一发现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指出,微小型恐龙足迹的发现,很可能表明这类足迹在同期有更大的分布,对研究这些区域的生物地层学、地质年代和恐龙多样性都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恐龙小型化是恐龙演化为鸟的关键步骤,这一发现为理解这一重要演化事件提供了新的线索。
过渡型化石:演化过程的实物证据
在从恐龙到鸟类的演化过程中,过渡型化石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其中,小盗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种身长不到一米的恐龙,不仅拥有适应树上生活的爪子,还具备与现存鸟类相似的中空骨骼结构。最引人注目的是,小盗龙的前后肢都覆盖着羽毛,形成了四个翅膀的特殊结构。
尽管小盗龙的飞行能力远不能与现代鸟类相比,但它作为从恐龙到鸟类演化过程中的中间形态,成功填补了飞行能力演化中的空白,为理解这一复杂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
科学探索:永无止境的追求
作为世界上发现和命名恐龙种类最多的人,徐星院士带领团队在恐龙演化研究领域持续深耕。截至2024年,他已参与命名了80多种恐龙。徐星强调,科学探索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需要勇于创新与突破传统,不害怕犯错误,但要勇于改正错误。
正如他在广州“院士专家校园行”活动中所言,寻找恐龙化石并非易事,需要在荒无人烟、条件艰苦的地区进行长期野外考察。但正是这种对科学的执着追求,让我们得以跨越亿万年的时光,领略恐龙这一史前奇迹的无尽魅力,也让我们对地球生命的过往与未来有了更多的思考与敬畏。
从陆地到天空,从庞然大物到轻盈飞鸟,恐龙向鸟类的演化是一个充满奇迹的过程。随着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这一演化过程的细节正在被逐步揭示,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生命演化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