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残游记》到演艺新空间:中国传统戏剧的传承与创新
从《老残游记》到演艺新空间:中国传统戏剧的传承与创新
“各师傅各传授,各把戏名变手。”这句出自《老残游记》的谚语,道出了中国传统戏剧艺术传承的真谛。在中国戏曲的漫长发展历程中,不同流派的艺术家们各展风采,共同塑造了璀璨的戏曲文化。
中国传统戏剧的主要流派
作为中国国粹,京剧以唱、念、做、打为表演形式,有生、旦、净、丑等角色行当,以历史故事为主要演出内容。京剧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二簧(也作“二黄”)、西皮为主要声腔。京剧伴奏分文场和武场两大类,文场以胡琴为主奏乐器,武场以打击乐伴奏为主(鼓板、大锣、铙钹、小锣)。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种。各行当都有一套表演形式。唱、念、做、打的技艺各具特色。京剧以历史故事为主要演出内容,传统剧目约有一千三百多个,常演的在三四百个以上。
昆曲发源于江苏昆山,以婉转悠扬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昆曲的表演特点是载歌载舞,歌舞结合,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管弦乐器伴奏,具有完整的音乐、表演和舞台体系。
豫剧流行于河南及周边地区,以高亢激昂的唱腔和贴近生活的表演风格闻名。豫剧的表演特点是唱腔高亢激昂,富有表现力,表演风格朴实自然,贴近生活,语言通俗易懂,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川剧以变脸、吐火等特技著称,融合了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等多种声腔。川剧的表演特点是唱腔优美动听,表演生动活泼,语言幽默风趣,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安庆,以优美动听的唱腔和生活化的表演风格受到欢迎。黄梅戏的表演特点是唱腔优美动听,表演生动活泼,语言通俗易懂,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
当代戏剧传承的创新与发展
近年来,中国传统戏剧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和观众需求。其中,演艺新空间的兴起成为推动戏剧艺术创新的重要力量。
演艺新空间的概念可以上溯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的“小剧场运动”,如今已经被定义为以演艺为主营业务,并实现多业态融合、多功能协同的新型演出场所。2018年,上海出台的《关于全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明确提出要“开拓新型演艺空间”;去年9月,北京出台并印发的《北京市建设“演艺之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年—2025年)》也再度鼓励演艺新空间的发展。
演艺新空间的戏剧“新”在哪里?首先,与传统剧场内的戏剧演出相比,最直观的是观演关系的改变。多数演艺新空间内不再有面对观众的镜框式舞台,也不再有传统剧场里的阶梯式座椅,舞台和观众席被以多种方式置换、融合。坐在剧场中央的可能是观众,观众席之间的通道可能是演员表演的舞台,观众能够近距离看到演员的神情、感受剧中人的情感,与剧中人互动,在一些戏剧的设定中,观众还需要参与剧情,带着特定角色任务和演员一起完成戏剧表演。此外,这些融合了多种生活场景的演艺新空间能在戏剧的艺术享受外,为观众提供多种体验,比如在传统剧场观演通常不能携带饮料,而在演艺新空间的一些戏剧场景中,饮食、购物等活动本身便是戏剧情节设定的一部分,观众在看戏时可以扫码点单,一边欣赏戏剧,一边吃饭喝茶。
除了观演关系之新、演出环境之新,演艺新空间的戏剧还伴随着在戏剧艺术题材内容、表现手法、创作思维等多方面的创新探索。与从海外引进的版权剧相比,很多原创戏剧作品的题材内容浸染着鲜明的本土韵味,洋溢着流行文化的气息。不断有来自中国古代、现代文学经典的故事与人物成为演艺新空间的戏剧题材,如取材自清代苏州文人沈复同名散文集的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源自老舍先生经典作品的沉浸式戏剧《寻找老舍先生》,以及携带着年轻人时尚表达、审美趣味的沉浸式戏剧《海上倒计时》《开心巴士》等。此外,在演艺新空间中上演的戏剧作品普遍注重艺术表现手法与其他艺术门类、领域的跨界融合,重视依托新空间的优势开拓新的创作模式和戏剧类型,这都为戏剧艺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演艺新空间戏剧的热度、势头和潜力令人瞩目,其跨界融合的大胆探索反映了戏剧艺术在当代坚持与时俱进、寻求创新突破的诉求。戏剧艺术的新潮流、新形式通常需要经历一个孵化、磨合、调整的过程,而“船小好调头”的优势让演艺新空间具备了释放灵感、大胆创新的条件,为戏剧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与时代融合、向全年龄层受众延展、打开创作思路的可能。那些经由演艺新空间验证而沉淀下来的创意,为拓展当代戏剧创作思维提供了诸多灵感,注入了新的活力。
与此同时,日趋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年轻化的时代风尚也是催生演艺新空间戏剧的重要土壤。生活是戏剧艺术的源泉,戏剧艺术的创新发展亦需和受众审美需求、时代文化风尚同步。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统计,18至34岁的年轻人群是中国演出市场的消费主力,其中“00后”在购票用户里的占比不断增加。这些观众是在电子游戏、视频语言、二次元等文化记忆中成长起来的“网生代”,而演艺新空间戏剧结构设计与剧本杀、网络游戏、密室逃脱的融合,视听语言设计与影视、动漫的融合,美学风格设计与国潮、科技的融合,反映的正是当下一大批年轻人的观赏习惯和审美趣味。如新空间剧场版的《猫神在故宫》以一只网红猫的视角观照故宫历史文化,环境式戏剧《真爱酒馆》在都市爱情故事里加入流行爵士乐曲等设计,都带着显著的“网感”,有青年人偏好的轻松氛围、萌宠形象、浪漫爱情等元素,为戏剧艺术注入了不少生动的场景语言和时尚的视听表达。
在当下都市的快节奏生活中,青年人对文化消费的诉求不止于精神体验,还寄托了认识价值、社交价值、生活服务等多重期待,演艺新空间灵活丰富的场景模式则让戏剧满足这些期待成为可能。在博物馆、历史建筑里上演的戏剧基于场景的文化属性,在表演中突出传达历史信息、强化回望历史的厚重感,如在南昌八一纪念馆演出的沉浸式戏剧《那年八一》把观展体验融入角色扮演、视角追随式的剧情中,观众在观看演出时收获的不只是解密疑案、解锁游戏的快乐,还燃起了强烈的爱国情怀,有“穿越感”的戏剧体验由此激发起更深切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此外,演艺新空间戏剧提供的文化体验不仅包括近距离观看戏剧表演、与演员互动,以及完成与朋友小聚、组团冒险冲关等,还能在散戏后品尝一杯戏剧主题茶饮,购买戏剧主题文创产品,这种高度参与和综合体验的过程让戏剧艺术得以更深入地走进日常生活,也为戏剧打开更广阔的市场提供了便利,不断展现着把历史、文化、科技、商业交汇的综合场域变成戏剧舞台的优势和潜力。
传统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从《老残游记》中的“各师傅各传授”到当代演艺新空间的创新实践,中国传统戏剧始终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正如“各师傅各传授”所蕴含的智慧,每个时代的艺术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戏曲艺术的魅力。无论是传统流派的精湛技艺,还是现代创新的多样表达,都是中国戏曲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当今时代,我们既要珍视传统,保护好各流派的独特技艺,又要勇于创新,让戏曲艺术融入现代生活。只有这样,中国传统戏剧才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真正实现“各把戏名变手”的艺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