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疫苗运输:如何保障疫苗安全?
冷链疫苗运输:如何保障疫苗安全?
2021年,中国新冠疫苗年产能达到50亿剂,成为全球重要的疫苗生产和出口国。然而,疫苗从生产到接种的每一个环节都面临着严格的温度控制要求。如何确保疫苗在长途运输中保持最佳状态,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课题。
技术创新:智能监测提升运输安全性
在疫苗运输中,温度监测是确保疫苗效力的关键环节。传统的温度监测方法往往依赖人工干预,容易出现监测不及时、数据不准确等问题。而RFID双频温度标签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RFID(射频识别)双频温度标签集成了温度传感器和数据记录功能,可以实时监测疫苗所处环境的温度。这种标签具有存储容量大、记录温度数据精准的特点,能够记录并存储大量的温度数据,为后续数据分析提供可靠依据。同时,标签内置智能算法,能够根据预设的温度范围设定自动报警机制,一旦温度超出安全范围即时发出警报,提醒工作人员进行及时处理。
这种创新技术不仅应用于冷链物流和药品配送领域,在疫苗接种点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使用RFID双频温度标签,接种点工作人员可以轻松监测疫苗的温度,确保接种的疫苗是安全有效的。这种智能化的监测方式,大大提高了疫苗运输的安全性和效率。
国际标准:WHO PQS为疫苗安全护航
尽管有了先进的监测技术,但要确保疫苗在全球范围内的安全运输,还需要统一的国际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预认证质量存储标准(PQS)为疫苗运输提供了重要的规范依据。
WHO PQS标准涵盖了疫苗存储和运输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要求,包括冰箱、冷藏箱、温度监测设备等。这些标准的主要目标是确保设备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性能和可靠性,提供经过验证的设备清单供各国采购参考,同时促进新技术的发展以提高疫苗运输的安全性。
然而,即使有了严格的设备标准,疫苗在实际运输中仍可能面临温度偏差的挑战。为此,WHO引入了“稳定性预算”概念。稳定性预算定义了药品从生产到失活的整个过程中,超出理想温度条件的可接受偏移时间。通过量化分析,可以监测和预测药品是否失活,从而在供应链中做出实时决策。
国际合作:中瑞携手打造疫苗运输新模式
面对全球性的公共卫生挑战,国际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和瑞典在疫苗研发和运输领域的合作,为全球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新冠疫情期间,中瑞两国机构共建高通量新冠检测实验室,来自中国的设备和团队以创纪录的速度快速实现每日1万例核酸检测能力,为瑞典公共卫生系统提供全方位、多组学监测病毒变异的能力,获得公卫疾控人员好评。两国科研资助机构在冠状病毒研究领域共同资助跨学科合作研究项目,支持中瑞两国科学家携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数十名知名科学家共同组成新冠疫情联合科研小组,联合发表论文超过150篇,有关成果写入中国国家疫情防控方案。
这种跨国家、跨领域的合作模式,不仅加速了疫苗研发进程,也为疫苗的全球分发和运输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共享技术标准和管理经验,中瑞合作为全球疫苗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挑战与展望:构建更加安全的疫苗运输体系
尽管在技术、标准和国际合作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冷链疫苗运输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如何在极端气候条件下保持疫苗温度稳定,如何进一步降低运输成本以提高可及性,以及如何应对突发情况下的供应链中断等。
未来,随着RFID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温度监控需求的增加,RFID双频温度标签在疫苗运输中的应用前景广阔。同时,国际社会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制定更加严格和统一的标准,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全球公共卫生挑战。
疫苗的安全运输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健康。通过技术创新、标准制定和国际合作,我们正在逐步构建一个更加安全、高效的疫苗运输体系,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