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疫苗冷链管理规范出台!
最新疫苗冷链管理规范出台!
近日,国家疾控局印发《全国疾病预防控制行动方案(2024—2025年)》,其中明确提出要加强系统内部冷链建设,完善冷链管理体系,建立全程电子追溯系统。这一政策的出台,为我国疫苗冷链管理指明了方向,也反映了当前疫苗配送和储存环节面临的诸多挑战。
疫苗冷链管理现状与挑战
当前,我国疫苗配送主要分为免疫规划疫苗(免规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非免规疫苗)两种模式。免规疫苗主要由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负责储存和配送,而非免规疫苗则由疫苗上市许可持有人(厂商)直接配送或委托第三方配送。
这种管理模式存在以下问题:
配送效率低,成本高:由于免规与非免规疫苗的配送主体不同,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据统计,免疫规划疫苗从省CDC到地市CDC、地市CDC到县区级CDC,再到接种单位的平均配送成本分别为0.14元/剂、2.47元/剂和4.99元/剂,成本逐级增加。
冷链管理不规范:虽然部分地区已实现对疫苗存储设备的温度监测,但运输过程中的温度监控仍存在盲区。《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要求对冷链运输时间长、需要配送至偏远地区的疫苗加贴温度监测标签,但实际操作中,由于成本问题,这一要求难以全面落实。
信息化建设分散:免规与非免规疫苗的配送管理系统各自独立,导致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影响了疫苗全程追溯管理的效率。
人力资源短缺:县区级CDC在冷链专业技术方面的管理人员少,且缺乏专业培训。医药冷链物流领域复合型人才的匮乏,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
地方实践:疫苗委托配送新模式
面对上述挑战,一些地方开始探索疫苗委托配送模式。以福建省为例,厦门万泰沧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近期委托广西智圆行医药有限公司、国药控股海南有限公司和成都市云集药业有限公司分别在广西、海南和四川开展疫苗配送业务。
这种委托配送模式具有以下优势:
提高配送效率:通过委托专业物流公司,可以充分利用其成熟的配送网络和管理经验,缩短配送时间,提高配送效率。
降低成本:集约化的配送模式有助于降低单支疫苗的配送成本,特别是在偏远地区,这种优势更为明显。
加强冷链管理:专业物流公司通常拥有更先进的冷链设备和技术,能够更好地保证疫苗在运输过程中的质量。
未来展望:构建现代化疫苗冷链体系
要从根本上解决疫苗冷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完善法规标准:出台详细的疫苗配送实施指南和技术标准,明确冷链设备配置要求,规范温度监测和异常处理流程。
优化配送模式:鼓励更多地区探索委托第三方配送模式,实现疫苗配送的规模化和专业化。
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疫苗全程电子追溯系统的建设和整合,实现信息互联互通,提高管理效率。
强化人才培养:加强疫苗冷链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提高基层人员的专业能力。
加大投入力度:增加对偏远地区冷链设施的投入,提高其疫苗配送能力,确保疫苗供应的可及性。
随着《全国疾病预防控制行动方案(2024—2025年)》的实施,我国疫苗冷链管理体系将迎来重大变革。通过加强系统内部冷链建设,完善冷链管理体系,建立全程电子追溯系统,我国的疫苗冷链管理水平有望得到全面提升,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疫苗接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