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方巷镇开展运河主题研学活动,传承千年运河文脉
扬州方巷镇开展运河主题研学活动,传承千年运河文脉
千年运河,人杰地灵。扬州方巷镇作为清朝著名学者焦循的故乡和开国上将张爱萍曾经蹲点的地方,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近日,数十名中小学生来到这里开展运河主题研学活动,通过体验渔家文化、学习红色文化,感知运河带给一方水土的精神力量。
千年运河,人杰地灵。运河古镇各具特色的文化赋予了运河城市深厚的历史。瓜洲、邵伯、界首……扬州的古镇千姿百态,在城市北郊还有一座静美古镇——方巷镇,拥有丰富的河湖资源、独特的渔俗文化,是清朝著名学者、戏剧学家“通儒大师”焦循的故乡,也是开国上将、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张爱萍曾经蹲点的地方。运河古镇的魅力如何传扬?运河古镇的文脉如何扩展?1月23日,方巷镇迎来了数十名中小学生,开展了运河主题研学。孩子们体验渔家文化、学习红色文化,感知运河带给一方水土的精神力量。
有水的地方便有人家,方巷镇同样如此。镇子旁便是与京杭大运河相接的邵伯湖,沿湖村也因此而得名。渔文化作为大运河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以湖为家、以水为母、以渔为乐,水是他们的生命源泉。因此,对水他们有着更深刻的感情。百年之前,山东、河南、安徽等地的渔民们就沿着水道,在此安营为家。这是扬州唯一一个纯渔民居住的村子,也是国家级最美渔村和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起初,沿湖村并没有今天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了保护京杭大运河沿线生态,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沿湖村打造了如今的10万多亩的原生态湿地和集吃、宿、购、游等文旅产业项目为一体的新农村,既保护了大运河水生态,也改变了渔民的生活方式,使百姓依靠大运河发展了生态旅游业。春采野菜、夏赏荷塘、秋看芦花、冬与鹭鸟为伴,沿湖村现在已是令人四季向往的原生态乡村旅游目的地。主干道上建立了渔文化手工坊、垂钓基地、渔家书房、渔文化博览馆等设施,形成了观光游路线。青少年们在学习和体验渔家祭祀、水上婚嫁、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年蒸”等新奇而独特的渔家习俗的过程中,重温渔民生活与领略渔家乡村传统文化。来自扬州花园小学的陈慕恩同学表示,在沿湖村看到了当下很少见的捕鱼老物件,切身感受到时代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此外,方巷镇还是红色历史深厚的“运河红色小镇”。1965年,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张爱萍在方巷蹲点,开展社会主义教育时提出,社教工作重要的是教育农民。他带领群众挖淤泥清河塘、筑河堤修水利,造福了一方百姓。今天,“爱国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已成为社会共识,孩子们有机会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民爱民的情怀、艰苦奋斗的精神,从而铭记大运河沿岸的红色事迹,并激励自己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家乡发展做贡献。
此次活动由共青团扬州经济开发区委员会和扬州经济开发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联合主办。扬州经开区少先队总辅导员韦文东表示,希望通过社会实践、劳动教育、爱国教育等方式让孩子与大运河建立深厚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