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测:孩子感染早知道!
血常规检测:孩子感染早知道!
儿童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对于治疗效果至关重要。血常规作为最基础且简便的实验室检查手段,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通过解读血常规报告中的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医生能够快速判断感染类型,为及早治疗提供依据。
为什么儿童容易发生感染?
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侵袭。此外,儿童的呼吸道、消化道等器官发育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差,加上生活环境中病原体的广泛存在,使得他们更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
血常规:感染诊断的“金标准”
在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是判断感染的重要指标。白细胞是人体的“卫士”,当身体受到病原体侵袭时,白细胞会迅速做出反应,通过吞噬和杀灭病原体来保护机体。因此,观察白细胞的变化可以了解身体的免疫状态。
白细胞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其中,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在感染诊断中最具参考价值。
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是人体对抗细菌感染的主要力量。当发生细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会大量产生,其比例和绝对值都会显著升高。
淋巴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20%~40%,主要负责对抗病毒感染。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比例会升高,而中性粒细胞比例相对下降。
如何通过血常规区分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
细菌感染的血常规特征
- 白细胞总数显著升高(>10×10^9/L)
- 中性粒细胞比例和绝对值升高
- CRP(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
病毒感染的血常规特征
-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
- 淋巴细胞比例升高
- CRP水平正常或轻度升高
特殊情况:支原体感染和流感
支原体感染:初期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低,CRP正常,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可能轻微升高。重症时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会升高。
流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CRP轻度升高,淋巴细胞计数降低,单核细胞升高。有“123标准”和“两高规律”可参考。
家长应该如何应对?
当孩子出现发热、咳嗽等感染症状时,家长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于三个月以内的婴儿,一旦发现发热应立即就医。大年龄儿童如果发热持续3天以上,或伴有呼吸困难、精神状态差等症状,也应及时就医。
在就医时,家长应配合医生进行必要的检查,包括血常规等。拿到血常规报告后,不要急于自行解读,应由专业医生根据临床症状和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血常规检查虽然重要,但并非万能。有些病毒感染(如新冠病毒感染)的血常规表现可能不典型,需要结合其他检查(如核酸检测)和临床表现来综合判断。此外,血常规结果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采血时间、患儿状态等,因此需要动态观察其变化。
总之,血常规是儿童感染性疾病诊断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但正确的解读和合理的应用更为关键。家长应提高对血常规检查的认识,配合医生做好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