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李叔同&柳永:古人的送别名场面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李叔同&柳永:古人的送别名场面

引用
腾讯
15
来源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626A02G1Z00
2.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8ACV9G10514R9KQ.html
3.
https://www.sohu.com/a/766128776_121123830
4.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F%B3%E6%B0%B8/121272
5.
http://cpc.people.com.cn/n1/2024/0904/c443712-40312412.html
6.
https://new.qq.com/rain/a/20240209A017E200
7.
https://zhidao.baidu.com/index/
8.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7242/202407/6779.html
9.
https://m.qidian.com/ask/qnjrhurrhos
10.
https://www.cngwzj.com/pygushi/QingDai/82426/
11.
https://m.qidian.com/ask/qpewzpesknj
12.
https://www.ruiwen.com/wenxue/liuyong/729066.html
1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8E%E5%8F%94%E5%90%8C
14.
https://m.qidian.com/ask/qgtxaskiqiq
15.
https://m.qulishi.com/article/202207/632916.html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熟悉的旋律,出自李叔同的《送别》,它以其深情的歌词和悠扬的旋律,成为了中国送别歌曲的经典之作。而早在宋代,柳永的《雨霖铃》就以“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样的名句,刻画了离别时的伤感。这两首跨越时空的作品,都以“十里长亭”为背景,展现了古人送别时的依依不舍。

01

李叔同的《送别》:从美国旋律到中国经典

李叔同的《送别》创作于1915年,它并非原创,而是改编自美国作曲家约翰·庞德·奥特威(John Pond Ordway)于1868年创作的《梦见家与母亲》(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李叔同对这首美国歌曲进行了重新填词,使其成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送别歌曲。

歌词中,“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描绘了一幅典型的中国古代送别场景。长亭作为古代道路上的标志性建筑,每十里设一亭,供行人休息,也成为了亲友话别之所。李叔同通过“长亭”这一意象,唤起了人们对离别场景的共同记忆。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氛围。晚风、柳树、笛声和夕阳,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感伤的画面。柳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与离别相关联,因为“柳”与“留”谐音,古人常折柳赠别,表达挽留之意。而笛声则增添了音乐的元素,使离别场景更加动人。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几句歌词道出了离别的深层含义。朋友离散,各奔东西,相聚时的欢乐与离别后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浊酒一杯,既是送行,也是告别,而“今宵别梦寒”则预示着离别后的孤独与思念。

02

柳永的《雨霖铃》:婉约词中的离别绝唱

柳永的《雨霖铃》是宋代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全词围绕“伤离别”展开,层次分明,情感细腻。词的开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就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寒蝉的叫声、傍晚的长亭、初歇的骤雨,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离别时的典型场景。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几句词描绘了离别时的痛苦。在都城门外设帐饯行,却无心饮酒,兰舟催促出发,两人执手相看,泪眼婆娑,却哽咽无语。这种细节描写,将离别时的不舍与痛苦刻画得淋漓尽致。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里通过景物描写,进一步烘托离别后的孤独与迷茫。千里烟波、暮霭沉沉,象征着离别后的前路茫茫。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几句词堪称千古绝唱。“多情自古伤离别”道出了离别之苦的普遍性,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展现了离别后的孤独与凄凉。杨柳、晓风、残月,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清冷的画面,令人回味无穷。

03

两首作品的异同

李叔同的《送别》和柳永的《雨霖铃》虽然都以送别为主题,但它们的表达方式和情感侧重有所不同。

《送别》更注重场景的描绘和氛围的渲染。通过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柳树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感伤的氛围。歌词中没有具体的人物描写,而是通过景物和音乐元素,唤起人们对离别场景的共同记忆。

《雨霖铃》则更注重人物情感的刻画。词中不仅描绘了离别时的场景,还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痛苦与不舍。特别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样的句子,将离别时的痛苦刻画得入木三分。

两首作品都体现了中国古代送别文化的特点。长亭作为送别的标志性场所,柳树作为离别的象征,都在作品中得到了体现。同时,两首作品都通过景物描写和意象运用,营造出浓厚的离别氛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离别时的伤感与不舍。

04

十里长亭:送别文化的象征

“十里长亭”作为中国古代送别文化的重要象征,承载了无数离别时的深情厚谊。无论是李叔同的《送别》还是柳永的《雨霖铃》,都通过“长亭”这一意象,展现了古人送别时的依依不舍。

在古代,长亭不仅是旅途中的休息站,更是亲友话别之所。它见证了无数离别时的泪水与拥抱,承载了人们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与祝福。而柳树作为离别的象征,更是频繁出现在送别诗中。古人常折柳赠别,以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李叔同的《送别》和柳永的《雨霖铃》,虽然创作于不同时代,但它们都通过“十里长亭”这一意象,展现了离别时的伤感与不舍。这两首作品不仅是中国古代送别文化的代表,更是中华民族重情重义的体现。它们让我们明白,离别虽然痛苦,但正是这些离别时的深情厚谊,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温暖,让我们的文化更加丰富。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