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恶作剧频发,如何正确引导和管理?
“熊孩子”恶作剧频发,如何正确引导和管理?
近日,一起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上多次对同学进行侵扰的事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据报道,这位学生不仅频繁打断课堂秩序,还多次对同桌进行恶作剧,甚至在老师制止时出言不逊。这一事件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熊孩子”恶作剧问题的思考:面对这样的情况,家长和学校应该如何应对?
“熊孩子”的恶作剧行为,轻则影响他人,重则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比如,河南许昌市曾发生一起孩子玩火烧坏电动车的案例,广州也曾发生学生恶作剧导致同学受伤的事件。这些案例都表明,恶作剧行为绝非小事,需要引起家长和学校的高度重视。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熊孩子”呢?这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家庭环境来看,一些家长对孩子的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引导,甚至在孩子犯错时一味袒护,导致孩子缺乏规则意识。从学校教育的角度,部分教师在面对学生不良行为时,由于担心被贴上“体罚”标签,往往选择息事宁人,未能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此外,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网络上充斥着各种恶搞视频,一些孩子在模仿这些行为时,往往分不清玩笑和欺凌的界限。
面对“熊孩子”的恶作剧行为,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呢?首先,家长需要建立一个安全和谐的家庭环境。这不仅意味着要为孩子提供物质上的保障,更重要的是要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尊重的情感氛围。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时,他们更愿意与父母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和指导。
其次,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区分玩笑和欺凌的界限。正如南京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殷飞所指出的,预防欺凌首先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欺凌行为,明白人际交往中的界限。父母要让孩子明白,欺凌和玩笑的区别在于语言或行为的发起者是否具有恶意。同时要让孩子明白,玩笑或玩闹也是要有分寸的,如果对方在玩闹的过程中让你不舒服了,一定要将自己的感受说出来。
再次,家长需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不同,有些孩子可能因为性格软弱或竞争中处于劣势而成为恶作剧的对象。家长要通过观察、交流以及家校沟通等方式多方位了解孩子在群体中的处境,及时予以敏锐的关注与指导。对于那些较难在第一时间“奋起反抗”的孩子,不能只是鼓励他们“打回去”或者指责他们懦弱,这样只会让他们进一步产生心理压力和自我否定。
最后,家长需要采用正面管教的方法。《正面管教男孩100招》一书强调,通过理解孩子内心需求、平等尊重的交流方式来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不再是简单地惩罚,而是通过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认识错误并学会改正。此外,家长还需要关注高敏感孩子的特殊需求,采取适合的引导方式。
学校和教师在管理学生行为方面也负有重要责任。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师在课堂教学、日常管理中,对违规违纪情节较为轻微的学生,可以当场实施以下教育惩戒:点名批评、责令赔礼道歉、做口头或者书面检讨、适当增加额外的教学或者班级公益服务任务、一节课堂教学时间内的教室内站立、课后教导等。对于情节较重的学生,学校可以给予警告、严重警告、记过或者留校察看的纪律处分。但教师在实施教育惩戒时,不得有体罚、变相体罚、辱骂或歧视性言行等行为。
总之,“熊孩子”的恶作剧行为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家长要通过建立安全和谐的家庭环境、帮助孩子区分玩笑和欺凌的界限、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以及采用正面管教的方法来引导孩子。学校和教师则需要依法履行教育职责,合理使用教育惩戒权。只有各方形成合力,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帮助他们成长为有责任感、有同理心的社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