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游泉州:开元寺&洛阳桥探秘
冬游泉州:开元寺&洛阳桥探秘
冬日的泉州,少了夏日的喧嚣,多了几分宁静与深沉。在这座千年古城中,开元寺和洛阳桥静静地诉说着泉州的历史与辉煌。让我们一起走进这趟充满历史韵味的文化之旅。
开元寺:千年古刹的庄严与静谧
开元寺位于泉州市鲤城区西街176号,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寺院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中轴线由紫云屏、天王殿、拜庭、大雄宝殿(又名百柱)、甘露戒坛、藏经阁组成。副轴线包括东廊、檀越祠、小开元寺(准提禅林)、西廊、功德堂、尊胜院(弥一法师纪念馆)、水陆寺。两轴线及镇国、仁寿二石塔组成福建最大的佛教建筑群。
大雄宝殿雕塑技术高超,尤其是梁槽间的24尊飞天乐伎,在中国国内古建筑中罕见。殿前月台须弥座的72幅狮身人面青石浮雕,殿后廊的两根古婆罗门教青石柱,同为明代修殿时从已毁的元代古印度教寺移来。大殿内用近一百根海棠式巨型石柱支撑殿堂,俗称"百柱殿",殿内供奉的五方佛像,法相庄严,是汉地少有的密宗轨制。大雄宝殿之后的甘露戒坛,系中国现存三大戒坛之一,坛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铺作间的24尊木雕飞天。
最引人注目的是开元寺的标志性建筑——东西双石塔。东塔名为镇国塔,始建于1238年,高48.27米,重约10370吨;西塔名为仁寿塔,始建于1228年,高45.06米,重约9140吨。这两座石塔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大的石塔,采用仿木楼阁式结构,充分融合了石头和木结构体系的优势。双塔石雕更是印度宗教文化和中国文化、传统技艺充分交流、融合的体现。东西双塔以其科学的设计、精妙的技艺及精湛的石刻,700多年来一直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
洛阳桥:海内第一桥的传奇与智慧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位于泉州洛江区万安街道与台商投资区洛阳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跨海梁式石桥,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桥长834米,宽7米,有46座船形桥墩。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运输网络的代表性遗产,洛阳桥见证了泉州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洛阳桥的建造始于北宋皇佑五年(1053年),由泉州知州蔡襄主持,历时六年完工。桥的建造采用了“筏形基础”和“种蛎固基法”两项创新技术。筏形基础是在桥址处先抛填大量石块,形成一个稳固的基座,然后再在上面建造桥墩。种蛎固基法则是利用牡蛎的繁殖能力,将牡蛎养殖在桥基和桥墩上,使其自然生长并粘结成坚固的整体,以增强桥基的稳定性。这两项技术在当时都是世界领先的,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桥头矗立的蔡襄雕像,是1993年到1996年洛阳桥专项整修时立上去的。蔡襄是北宋时期的名臣,曾两次出任泉州郡守,洛阳桥最主要的工程就是在蔡襄的倡建之下完成的,所以在这里立了蔡襄像。关于洛阳桥的建造,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真武大帝得道成仙时,拔剑剖腹,将肠肚抛落在洛阳江中。后来,这些肠肚变成了龟精蛇怪,不时兴风作浪,危害过往船只。有一天,一只渡船过江,龟蛇作怪,大风狂吼,浊浪翻滚,眼看渡船被弄得要翻过去。这时,天上传来了喊声:“蔡学士在船上,不得无礼!”龟蛇两怪听了,吓得钻入江底。只一会儿,江面又风平浪静。船上的客人很惊奇,相问谁是“蔡大人”,全船没有一个姓蔡的,只有一个怀孕妇女,丈夫姓蔡。那孕妇心里清楚,就对天暗暗许愿:“我这胎若能生下男孩子,长大后一定要叫他在洛阳江上修造一座大桥,便利过往客人。”那孕妇果然生个男孩,取名蔡襄,字君谟,号端。蔡襄从小聪明伶俐,二十岁那年中了进土,后来授封端明殿大学士,很受皇帝的器重。他在京城时,挂念着建造洛阳桥之事。但当时朝廷有规定:不准文武官员回原籍做官。有一天,蔡襄要陪皇帝游玩御花园,事前,他暗中叫一个太监,预先在路边的芭蕉叶上,用毛笔蘸蜂蜜写了八个大字,蚂蚁嗅着香甜味,都围来叮蜜,排成了字阵。皇帝经过这里便顺口念了芭蕉叶上的字:“蔡端蔡端,本府作官。”蔡襄赶紧跪下谢恩。皇带笑着说:“朕只是念叶子上的字,并非当真!”蔡襄一直跪着不起来,说:“君无戏言,岂可失信于臣?”接着,又将母亲许愿造桥的事情对皇帝讲了一遍。皇帝也很感动,就派他到泉州府做太守了。后来,蔡襄就在洛阳江上修造一座大桥,这就是中外闻名的洛阳桥。
冬日游览:最佳时节与路线推荐
冬季是游览开元寺和洛阳桥的最佳时节。开元寺在冬季游客较少,可以避开人流,更好地体验宁静氛围。建议早上7点前到达,此时寺内游客稀少,可以静静感受千年古刹的庄严与静谧。冬季的洛阳桥在黄昏时分尤为美丽,建议下午4点左右到达,可以在桥上漫步,欣赏夕阳映照下的江景,感受“海内第一桥”的雄伟与壮丽。
开元寺和洛阳桥不仅是泉州的地标性建筑,更是中国古代文化和智慧的结晶。它们见证了泉州从古至今的繁华与变迁,承载着泉州人民的智慧与汗水。在游览的同时,我们也要时刻铭记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让这些历史的见证者得以延续它们的生命,继续诉说着泉州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