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香港特殊教育面临资源困境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香港特殊教育面临资源困境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tkww.hk/a/202409/15/AP66e6429fe4b0519806a5345c.html

香港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童(SEN学童)约佔中小學生總數的1成。香港教育局推行「特殊教育」和「融合教育」並行的雙軌制,但從事SEN教育的立法會議員郭玲麗分享了兩個案例:一名有表達天分的SEN學生因學校無法提供相應支援而未能發揮天分;另一位運動天分很高的讀寫障礙學生因被主流學校的同學排擠而選擇退學。這些案例反映了香港特殊教育面臨的資源困境。

香港SEN学童现状

根据教育局数据,2023/24学年的公营普通学校共有64220名SEN学童,其中小学生佔31030名(48.3%),中学生则佔33190名(51.7%)。在全港约65万名中小学生当中,SEN学童约佔1成。相比之下,全港专门的特殊学校只有62间,每间收生少则60人,多不过200人,也就是说,只有几千名SEN学生会入读专门的特殊教育学校,其他SEN学生多选择入读主流学校。


郭玲麗與大公文匯全媒體分享SEN學生案例。(大公文匯全媒體圖片)

特殊学校的支援

目前,香港共有61间资助特殊学校,涵盖了智障儿童学校、视障儿童学校、听障儿童学校、肢体伤残儿童学校、群育学校和医院学校等类型。这些学校会根据学生的特殊需要提供小班教学(一般为8至15人一班),并配备专业人员,例如职业治疗师、物理治疗师、言语治疗师、职业治疗助理员、护士、教育心理学家、社工或点字印製員等,以跨专业方式协助和照顾SEN学生。

公营普通学校的支援

至于融合教育,则建基於「平等机会、因材施教」的精神,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入读普通学校,并为学校提供额外的人力、资源和专业支援。这包括特殊教育需要统筹主任、支援老师、「学习支援津贴」、「有特殊教育需要非华语学生支援津贴」、「校本教育心理服务」和「加强校本言语治疗服务」等,帮助学校能够灵活地结合校内和社区资源,更有效地支援SEN学生。

校外支援

医务卫生局推出的「跃动同行先導计划」为患有或怀疑患有专注力不足/过度活跃症及其相关合并症的儿童及青少年提供综合跨专业的评估、治疗及支援服务。医管局推行的儿科与儿童及青少年精神科跨专业协作服务模式,专为情况较轻微和稳定的患者提供服务。社署则为低收入家庭的六岁以下正轮候资助学前康复服务的SEN儿童提供「学习训练津贴」。精神健康咨询委员会的「精神健康项目资助计划」旨在为SEN儿童和青少年提供额外支援,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

家长面临的困难

特殊教育学校学额不足,资源分配不均

陈先生的孩子被诊断为注意力不集中和语言障碍。家住新界的他,因当区特殊学校的名额紧张,导致进入特殊学校的排期长达2年半以上,这对学龄儿童来说十分不理想。为此,陈先生尝试过很多方法,也付出了时间和金钱的代价,单是找私教机构,每小时的课时费就高达1000元,每月耗费数万元。陈先生后来在港岛区找到一家特殊教育学校,不得不每天远距离「通勤」。

教育局回应指出,除了医院学校,现时全港共有61所资助特殊学校,其中31所位处新界区,佔整体资助特殊学校约51%。由于需要入读不同类型的特殊学校的学生人数较少,加上他们的住处分散不定,原则上资助特殊学校的规划和设立是以全港整体需求作考量,而非基于特定地区情况而定。

融合教育的适切性受质疑

当今世界多国对SEN学童提倡融合教育的理念。香港政府于20多年前推行融合教育,安排SEN学生在主流学校上学,背后理念是一方面希望SEN学生能透过在主流学校中的人际交流,建立正常的社交关系,并在朋辈的支援下改善问题;另一方面是希望帮助其他学生、教师及家长认识、接受和尊重个别差异,甚至懂得欣赏差异,从而推动个人成长,以及建構和谐社会。部分SEN学童经过教育后,可以参加DSE香港中学文凭试,或是接受职业教育培训。

然而,这些针对主流学生的生涯规划措施,未必适合有特殊学习需要(SEN)的学生。有家长表示,特殊教育儿童跟不上学校的正常节奏,这种障碍不仅影响着他们的成绩,更会降低社交意欲,不少障碍学生更在校園遭到欺凌。孩子存在中文书写障碍的家长孙女士表示,「因无法顺利完成中文功课和考试,孩子对学习热情和自信心有很大打击」。

公帑难被善用

教育局会资助主流学校去招聘专门照顾SEN学童的助教和老师,并安排培训,但有家长质疑,学校招聘来的老师通常只會做一些日常工作,並不會將精力真的分配在SEN学童身上。

在主流学校中,老师难以面面俱到地照顾到每一个人,这已经成为共识,但對於特殊儿童來說,「一對一照顧」有時在家長看來是很必要的。例如孩子受了傷,受限於語言表述,甚至不能向家長準確描述在學校發生的事情。一位普通学校中四SEN学童的家长坦言,能感受到老师对孩子的支援,但仍有不足。

特殊学校被赞专业,惟政策需更新

从受访情况来看,特殊学校学童的家长对政府投放的资源以及教学质量普遍感到满意。一名特殊学校的校长透露,香港特殊学校的师资和专业培训吸引很多内地有SEN需求的学生家长慕名前来,但她也表示,「20年前很好的政策至今没有更新,难以适应人工高企的当今社会,导致师资支援逐渐乏力。」


社交技巧小組。(受訪者供圖)

融合教育与特殊教育的争议

目前,家长对于融合教育和特殊教育这两种方式的看法不一。有的家长认为,特殊教育的处理不外乎将所有SEN学童集中在一班,虽是因材施教但会产生标签效应,缺少主流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做法备受质疑;但若将SEN学生融合到一般的班級去,不可避免会产生学习差异,特别是某些SEN学生的征狀比较明显,其他同学和家长难以即时接受。欧美国家的校舍宽敞、师生比例低,融合教育较易取得成效;香港校舍挤迫、师生比例高,推行融合教育难免面对上述的两难局面。

主流学校内对SEN学生的照顾主要靠课后支援,也叫影子老师,负责帮助SEN学童消化课堂知识。在主流学校做课后支援的一线老师表示,一名小六SEN学生的知识程度只有小二水平,亦很難坐定,容易与学生有冲突,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约有六七成的SEN助教老师其实並没有受过专业训练,而专业的教育心理学家通常要在6至10间学校之间走动,难以提供个别辅导。甚至有些学校注重排名,考虑到难以控制、影响评分体系、占用资源等因素,不希望接收太多SEN学童,家长亦很难获悉哪些主流学校适合SEN孩童就讀。

丽泽中学校长李潔明这样评价本校的融合教育:融合教育的成效不能单从学業成绩來評价,學生的全面發展、尊重差異的態度、關愛共融校風的建立,家長和教師的反饋等都是融合教育的實施效果的呈現。「為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學校與學校之間也會建立特殊關顧統籌主任的聯網交流平台。」

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石圍角小學校長郭敏麗指,香港的融合教育在提升社會包容性和促進多元學習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需在資源配置、教師培訓和評估標準等方面進行改進,以確保所有學生都能在融合教育環境中獲得最佳學習效果。

立法會議員郭玲麗建议,如果SEN学童障碍水平较为严重,就选择特殊学校,但若在谱系当中属于轻度,还是在主流学校中尽早掌握融入社会的社交技能较好,「也要考虑到香港地方不够大、人手不够多的现实情况。」让主流教育和「一对一教育」结合,是她提倡的中庸教育理念。

政府还需增加哪些资源?

议员郭玲丽提倡增加资助主流学校SEN学生的比例,目前每个学校受资助的SEN学生数量不可以超过总学生人数的20%,但排名越高的学校有时收SEN学生越少,因此就造成了资源拨款的浪费;而真正SEN学生集中的学校资源并不够用。郭玲丽建议,对SEN学生的资助比例上不封顶,再具体评估各校招生的实际人数,来进行相关资源分配。

一线课后支援教师Nicole建议政府「提早给资源」,不要在小四、小五等临近年级才支援SEN学生,应从小一、小二开始就安排课后辅导。

对于存在中文书写障碍的学生,有家长希望学校允许用电脑答卷。郭玲丽指出,现时以笔试为主的考核制度未能真正评估现时主流学校就读的读写障碍的SEN学生,建议要善用科技,在测考技能不是语文的情况下,以科技协助这些SEN学生进行考评。

在家校配合方面,有家长希望政府提供更多免费资源,例如开办管教孩子的课程或讲座,为家长提供导师,指导家长如何管教孩子。

一位特殊学校的校长表示,香港暂未就特殊教育立法,而美国和台湾地区的特殊教育政策就影响深远,法案除了加强保障有身心障碍的儿童外,还为有身心障碍的学龄前儿童提供特殊教育支持服务。


專注力訓練。(受訪者供圖)

如何监察特殊教育资源的落实成效?

教育局回应指出,在学校发展与问责架构下,学校(包括特殊学校)须每年透过自我评估机制,为学校的政策、措施和资源运用评估成效,例如公营普通中、小學就推行「全校参与」模式融合教育提交自评报告,并由教育局进行校外评核加以验证。为进一步提高透明度,学校须在每年的学校报告内列明如何运用资源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并将有关资料上载至学校网页。

此外,教育局已加强监察和提醒学校妥善运用额外资源,包括发出运用「学习支援津贴」及回拨机制的指引、定期访校就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提出意见,以及举办活动促进学校之间的经验交流。

结语

通过本次采访和深入分析,我们清晰地看到了香港特殊教育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包括资源的不平均分配、专业人才的缺乏以及对支援效果监察的不足。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特殊需要学童的学习机会,也对他们的家庭造成了额外的影响。

为了改善现状,社会需要政府、教育机构、不同团体以及市民的共同努力,增加公共投资、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加强监察不同的支援服务,同时提高社会对特殊教育的认知和理解。未来总是充满挑战,但只要为香港的特殊教育学童创造一个更公平、包容和支持的学习环境,我们一定能够为这些孩子带来希望和光明。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