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消协提醒:双十一警惕情绪消费陷阱
山东省消协提醒:双十一警惕情绪消费陷阱
随着双十一购物节的到来,山东省消费者协会发布重要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在享受购物狂欢的同时,要警惕情绪消费陷阱。情绪消费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方式,虽然能提供心理慰藉,但也容易导致过度依赖和经济损失。消费者需保持理性,避免因商家营销而陷入冲动消费。同时,学会自我情绪调节,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与抗压能力,在面对情感困扰时寻求专业帮助,而不是盲目依赖消费来弥补内心的空虚。
情绪消费成年轻人主流消费态度
根据Just So Soul研究院发布的《2024 Z世代双十一消费行为报告》,今年双十一期间,超9成年轻人参与购物狂欢,其中“快乐消费,为情绪价值/兴趣而消费”成为首要消费态度,占比高达40.1%。这一数据远高于“消费理念升级,更关注消费品质”(37.1%)、“如无必要不消费”(36.9%)等选项。
这一趋势表明,双十一不仅是简单的购物节,更是一个释放情绪、追求快乐的平台。从陪伴型玩偶Jellycat到各地文创产品,从旅行线路到音乐节门票,这些能带来情绪价值的商品在年轻人中备受欢迎。报告显示,约3成年轻人双十一期间的“快乐消费”占比超过一半,其中12.8%的年轻人几乎全部消费都用于情绪价值消费。
商家营销手段花样百出
面对消费者对情绪价值的追求,商家也纷纷推出各种营销策略。以直播带货为例,某主播推销一款3999元的学练机,声称是前所未有的破价优惠。然而,这款学练机在其他平台的实际售价一直为3999元甚至更低。这种“全网最低价”的营销策略,实际上是在利用信息不对称,制造虚假的优惠感。
此外,复杂的优惠规则也是商家常用的营销手段。例如,某电商平台的双十一活动需要消费者先支付预售款,再付尾款,还要凑单才能享受优惠。有消费者发现,经过这一系列操作后,最终价格竟然比直接购买还要贵。这种营销方式不仅消耗了消费者的时间和精力,还容易导致冲动消费。
双十一消费陷阱需警惕
在双十一期间,消费者需要特别警惕以下几种消费陷阱:
先涨后降:有消费者反映,某品牌奶粉平时售价为6桶1136元,双十一期间反而涨至1200元,并标注“已省160多元”。这种先涨价再打折的套路,让消费者难以判断真实优惠力度。
虚假破价:某主播宣称一款产品是“史上最低价”,但实际上该产品专门为直播间生产,换个包装在其他平台售价更低。这种营销方式利用了消费者对“最低价”的心理预期,制造虚假的优惠感。
优惠繁多却不如直接购买:有消费者发现,参与双十一预售活动的商品,最终价格竟然比直接购买还要贵。复杂的优惠规则让消费者难以计算真实价格,容易在“占便宜”的心理驱使下做出非理性决策。
这些消费陷阱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违背了双十一促进消费、让利于民的初衷。消费者在购物时需要保持理性,仔细比较价格,不要轻易被营销话术所迷惑。
理性消费建议
面对双十一的情绪消费陷阱,消费者应该如何保持理性?山东省消协建议:
选择正规渠道:在选购饮品等商品时,要注意选择资质齐全、信誉良好的正规商超或知名电商平台,注意索要并保存购物凭证。
关注标签信息:购买时要仔细查看生产日期、保质期、配料表等信息,确保商品质量。
理性对待促销:不要被复杂的优惠规则所迷惑,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购买,避免冲动消费。
警惕虚假宣传:对于“史上最低价”“全网最低”等宣传语要保持警惕,可以通过多平台比价,了解商品的真实价格。
适度消费: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合理安排预算,避免过度消费导致经济压力。
双十一购物节本应是消费者享受实惠、愉悦购物的节日。然而,随着商家营销手段的不断升级,消费者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情绪消费陷阱。只有保持理性,才能真正享受到双十一带来的实惠,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