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心悸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心悸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bohe.cn/zx/528939.html

心悸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中医认为其病机复杂,涉及心、胆、脾、肾等多个脏腑。本文将从中医辨证的角度,详细介绍心悸的治疗方法,包括基本治疗原则、主穴配穴以及各种证型的具体治疗方案。

基本治疗

治法

调理心气,安神定悸。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

内关

配穴

  • 心虚胆怯者,加胆俞
  • 心脾两虚者,加脾俞、足三里
  • 阴虚火旺者,加肾俞、太溪
  • 水气凌心者,加羊肉、气海
  • 心脉瘀阻者,加羊肉、横膈膜
  • 好惊者,加陵
  • 多汗者,加绝症
  • 烦热者,加劳宫
  • 耳鸣者,加中渚、太溪
  • 水肿者,加水,中极

操作

毫针平补平泻法。

方义

心包经内关和齐穴门可调节心气,疏通气血。心经原穴神门,宁心安神。心包背后,余厥阴余配心的巨穴可以益心,宁心神,调节气机。诸穴配合收镇惊神。

对症治疗

  1. 心气虚证
  • 症状:心悸、面色苍白、疲劳、懒语少、声音低、舌质淡、苔薄、脉弱。
  • 治法:补益心气。
  • 方剂:五味子汤加枣仁、茯神等。
  1. 心阴虚证
  • 症状:心悸、失眠、多梦、健忘、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
  • 治法:滋养心阴。
  • 方剂:天王补心丹加减。
  1. 心脾气血两虚证
  • 症状:心悸头晕,尤其是运动,健忘,面色不华,倦怠乏力,嘴唇和甲色浅,舌质浅红,苔薄,脉薄。
  • 治法:补益心脾气血。
  • 方剂:脾汤加减。
  1. 阴虚火旺证
  • 症状:心烦、心悸、失眠、恶梦、五心烦热、口干咽干或潮热颧红、盗汗、耳鸣腰酸、舌红、苔少、脉细数。
  • 治法:滋阴降火。
  • 方剂:黄连阿胶汤加枣仁、生地等。
  1. 心虚神怯证
  • 症状:心悸、胆怯、恐惧、坐卧不安、少睡多梦、气短自汗、疲劳、舌苔薄白或正常、脉虚。
  • 治法:养心安神。
  • 方剂:安神定志丸或平补镇心丹加减,或磁珠丸加枣仁汤加减。
  1. 痰阻心脉证
  • 症状:心悸、胸闷、头晕、痰多恶、食少纳呆、舌胖苔滑腻、脉滑。
  • 治法:祛痰宣痹。
  • 方剂:导痰汤加远志、葱白等。
  1. 痰热扰心证
  • 症状:心悸烦躁,头晕,胸闷,吐痰黄稠,口干苦,便秘尿红,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 治法:清热痰,安神定志。
  • 方剂:黄连温胆汤加减。
  1. 水气凌心证
  • 症状:心悸、胸闷、哮喘不能平躺、头晕、冷肢、尿短、下肢水肿、口渴、咳嗽、吐痰稀疏、舌头肥胖、牙痕、苔藓光滑、脉弦光滑。
  • 治法:温暖心肾,化气利水。
  • 方剂:灵桂术甘汤加党参、附件、前仁等。

  1. 心脉瘀阻证
  • 症状:心悸、胸闷如窒息、心胸刺痛或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瘀斑、脉涩或结代。
  • 治法:活血化瘀,放松心情。
  • 方剂:桃仁红花煎加减。
  1. 心阳暴脱证
  • 症状:心悸,气息微弱,面色苍白,四肢寒冷,冷汗淋漓,舌质淡白,脉微欲绝。
  • 治法:回阳固脱。
  • 方剂:参附汤加减。

本文原文来自博禾医生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