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最火赛道: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新能源车
2025年最火赛道: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新能源车
2025年,中国三大新兴行业——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和新能源汽车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些领域不仅代表了科技创新的前沿方向,更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低空经济:万亿市场蓄势待发
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已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根据《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我国低空经济发明专利申请量从2014年的852件快速增加到2023年的14134件,展现出强劲的创新活力。
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已突破5000亿元,达到5059.5亿元,增速高达33.8%。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跃升至1.5万亿元,到2035年更有望达到3.5万亿元。低空旅游、无人机物流、城市空中交通等应用场景持续拓展,为相关技术和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目前,全国已有近30个省份将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或出台相关政策。北京、上海、杭州、合肥等15个城市计划到2025年打造涵盖低空飞行路线、低空应用示范区等多个领域上百个示范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建成并登记通用机场449个、飞行服务站32个,拥有超440条无人机航线。
然而,低空经济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空域资源有限,需推动更多城市加入低空空域开放试点,简化审批流程。技术自主化程度不足,关键部件依赖国外供应,需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此外,法规与监管滞后、中小型企业融资难、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效应不足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开启商业化新篇
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重要转折点。在行业龙头企业推动下,国内公司加速布局人形机器人业务,商业化落地可期。机构普遍认为,2025年将成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
深圳市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率先实现突破,其研发的众擎SE01人形机器人解决了自然步态难题,可实现上下蹲、俯卧撑、转圈走等动作。公司计划于2025年批量交付,并将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的目标售价控制在2万美元-3万美元之间。
阿里巴巴投资的逐际动力也在近期取得重要进展,其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展示了整机工程化升级,完成了一系列稳定、高动态的全身复杂动作。华为则依托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与16家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共同构建具身智能生态圈。
值得关注的是,汽车企业正积极抢占人形机器人产业新赛道。广汽集团计划2025年实现自研零部件批量生产,理想汽车和长安汽车也相继宣布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特斯拉更是计划在2025年生产数千台Optimus人形机器人,并在工厂进行初步测试。
尽管人形机器人产业展现出巨大潜力,但仍处于产业化初期。目前,人形机器人的价格仍在几十万元至数百万元之间,需要在工业装备领域重点发力以降低成本。同时,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效应不足,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新能源汽车:从“追赶者”到“领跑者”
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国内新能源乘用车新车渗透率已连续五个月超过50%,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更是突破65%。
202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有望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预计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1650万辆左右,其中国内市场1500万辆,渗透率将提升至55%。从技术路线来看,纯电、插混和增程三种技术路线将并行发展,商用车的新能源化有望进入快速爬坡期。
智能化已成为新能源汽车竞争的关键。2024年上半年,国内乘用车L2级及以上辅助驾驶渗透率已超过55%,智能座舱渗透率更是超过70%。高阶智能化呈现快速增长态势,NOA(领航辅助驾驶)功能渗透率预计2025年将达到20%。
在技术创新方面,以固态电池为代表的新一代电池产品将加速量产。2025年半固态电池出货量有望突破10GWh,全固态电池则处于核心技术突破和验证阶段,有望在未来两三年完成小批量上车。
面对中国品牌的强势崛起,合资品牌正谋求份额保卫战。大众等跨国车企开始设立更多在华有研发自主权的实体,将车型开发从德国总部转移至中国,以适应中国市场的需求。然而,中国本土品牌的产能利用率已从65%提升至84%,而外资品牌则从73%降至56%。
展望未来:三大行业引领高质量发展
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和新能源汽车三大行业的发展,不仅体现了科技创新的强劲动力,更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随着政策环境持续优化、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和市场需求持续释放,这些领域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
低空经济将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个人电脑、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下一个万亿元级市场,而新能源汽车则将继续领跑全球,推动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面对这些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国企业需要在技术创新、产业链协同、市场开拓等方面持续发力,以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同时,政府应继续完善政策体系,优化发展环境,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