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生美术教育的创新与挑战
“双减”政策下小学生美术教育的创新与挑战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小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作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学科,美术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教师们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等创新手段,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帮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提升综合素养。这些新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更加热爱美术,也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双减”政策带来的新机遇
“双减”政策的实施,为美术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学生们不再被繁重的课业负担所困扰,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对于美术教育而言,这意味着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高的关注度。
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美术教育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例如,随着电子产品普及,学生越来越依赖电子设备进行学习和娱乐,这可能会导致他们对传统美术教学方式失去兴趣,难以集中注意力进行创作和实践。此外,家庭作业的减少虽然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但也可能导致他们缺乏练习和巩固的机会,影响技能和创造力的发展。
数字技术赋能美术教育创新
面对这些挑战,教育工作者们开始探索将数字技术融入美术教学的新模式。AI智能互动绘画就是其中一项引人注目的创新。通过AI技术,孩子们的画作可以实时转化为3D立体动画,与之互动。这种即时反馈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和参与感,将传统的被动式美术教育转变为更加自由、开放和直观的学习方式。
在硬件方面,电容触摸桌成为绘画的核心设备之一。学生可以在触摸桌上选择画笔粗细、颜色、类型等进行创作,结束后将作品向上挥动即可在大屏幕上呈现出立体动画效果。这种方式不仅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还让绘画作品变得生动起来,增强了绘画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AI智能互动绘画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提供多种主题场景,如冰雪世界、动物世界、海底世界、侏罗纪世界、现代城市等,让孩子们在画画中自由发挥,不受传统束缚,鼓励大胆创新,从而培养出孩子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创新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除了技术层面的创新,教学模式的变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尝试跨学科学习和项目式学习。例如,将美术与语文、历史、科学等学科相结合,开展主题式教学。在学习“向齐白石学画蔬果”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真实的蔬果,了解其生长环境和特点,再引导他们尝试不同的绘画技法。这种跨学科的整合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小猴子新职业”项目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该项目旨在鼓励孩子们零基础学习绘画,帮助他们在艺术创作中找到乐趣和自信。课程内容丰富且有趣,从基本的绘画技巧到艺术作品的创作,涵盖了多个层面。通过这样的项目,孩子们不仅学会了绘画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创造力和自信心。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双减”政策为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美育工作仍面临诸多问题与困难。社会对美育的认识仍然不够充分,“美育等于艺术教育”“美育就是音乐、美术课”等错误认识依然存在。美育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审美和人文素养的高素质公民,应该建设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各学科互相渗透融合的课程目标和体系,把美育贯彻到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充分调动学校社会资源广泛参与。
在客观层面,美育长期面临应试教育的冲击,容易陷入功利化和技艺化倾向。师资匮乏也是制约学校美育发展的现实问题,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师资力量不足问题尤为明显。目前,多数省份的美育师资数量与实际需求已达到基本平衡,但部分省份依然有较大缺口。这些缺额主要存在于乡村学校。
此外,美育工作的评价体系相对薄弱,缺乏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和方法。音乐和美术等相关课程在学校属于副科,部分学校存在不重视美育课程的现象。还有一些地区学校缺乏对学生美育成果的考核。由于评价机制的不完善,艺术类教师在课时课酬、职称评聘、绩效考核、评优评先和进修培训等方面容易遇到障碍。
针对以上问题,各地结合实际积极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已经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数字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数字技术“对症下药”,数字技术进一步丰富了教育资源。依靠互联网和数字资源库,美育资源可以从“富集”地区流动到“匮乏”地区,有助于解决资源分布不平衡、流动不顺畅等问题。
“美育数字化最显著的特点是数字教育资源的海量扩充,以及学习场景的多样开放。”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甄巍表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将优质艺术课程、艺术技能和艺术活动集中到线上,汇聚了大规模线上共享的美育资源。其中的虚拟教研室建设项目能够将美育名师、金课等优质教育资源送达边远地区,实现高水平教育资源的普惠性落地。
“借助信息化手段,我们可以扩大优质美育资源的覆盖面,开发与课程教材配套的高校和中小学校美育课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还可以更好地从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学生活动中心等获取各类资源,实现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美育资源整合与联动共享。”范国睿说。
除了分享资源,数字技术对于学校美育的另一大助力体现在规范和升级评价机制方面。例如,北京市东城区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建立了资源共享平台和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数据库,将艺术课程学习指标完成情况随时输入数据库,可以自动生成学生成长档案。河北省利用新技术新平台开展学校美育质量监测工作,定期开展专项督导,及时通报监测情况和督导结果。陕西省探索开展了“互联网+美育”艺术素质测评,依托在线课堂公益项目,联合建设美育资源网络平台,推动学校美育互联网平台在全省各地推广实施。
“双减”政策的实施,为小学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教师们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等创新手段,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帮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提升综合素养。这些新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更加热爱美术,也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