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焦虑症:年轻人不回家过年成新趋势?
春节焦虑症:年轻人不回家过年成新趋势?
春节前夕,一则数据引发关注:在18岁到35岁的年轻人中,仅有33%计划今年春节回乡过年。这一数据背后,折射出一个日益普遍的社会现象——春节焦虑症。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身医学科侯正华副主任医师指出,这种现象在近年来愈发普遍,不仅影响年轻人,也让不少父母感到困扰。
为什么春节成了“压力山大”的时刻?
“春节焦虑症”是一种新型的心理疾患,常常表现为假期越临近,焦躁烦恼越明显,甚至对过年回家有强烈的抵触情绪。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张侃表示,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都在改变,而春节的临近更像是一个催化剂,让一系列变化所引起的心理冲突加剧升级。
年轻人的春节焦虑主要源于三方面压力:
家庭压力:催婚催生首当其冲。不少年轻人反映,一回家就面临“灵魂拷问”:“有对象了吗?”“打算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生孩子?”这些看似关心的问题,却让年轻人倍感压力。
社交压力:春节期间,频繁的家庭聚会、亲朋关心常常伴随着寄予的希望和责任,例如婚姻、生育等,让一些年轻人感到紧张和焦虑。节日期间社交活动增多,频繁的社交会让一些人感到社交上的压力,会担忧紧张与他人相处的表现。此外,集中而大量的购物、聚餐、娱乐等开销也有可能引发经济上的压力,增加过年的焦虑感。
经济压力:回家过年,买年货、准备压岁钱和礼物、来回路费等都是不小的开销。一位网友表示:“一个红包就是500元,亲戚家的孩子加起来得有四五个,多的时候会有十几个,一星期下来,算上机票、礼品的花费,就能花掉我一两个月的工资。”
“不回家过年”成为新选择
面对春节压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不回家过年。这种选择并非逃避,而是对传统过年方式的一种反思和突破。
反向过年:将父母接到自己所在的城市过年,既满足了团圆的愿望,又避免了老家的种种压力。
旅游过年:选择和朋友一起外出旅游,体验不同的年俗文化。有人去潮汕看“英歌舞”,有人去东北“闯关东”,有人则选择Citywalk,跑进山里的“无信号区”。
本地过年:留在工作地,和同事朋友一起过年。他们规划着大年三十下班后一同去家中吃“团年饭”,一同聊聊最新的“都市八卦”。
如何缓解春节焦虑?
面对春节焦虑,专家建议可以从以下几点调整:
调整认知,放松心态:春节回家的核心目的是与家人团聚,而非满足外界的期待。因此,不必过于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尽量以平常心对待亲戚的询问和聚会。
合理规划,设定界限:在回家前,可以提前做好时间安排和预算规划,避免因经济问题增加心理负担。同时,面对不愿回答的私人问题,可以礼貌地转移话题,设定合理的社交边界,不必勉强自己迎合所有人的期待。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规律饮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结合适度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制定明确的社交时间表,有序安排社交活动,避免因过度社交而导致的焦虑。
适度运动:每天做1次有氧运动,每次持续20至30分钟。但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注意运动强度,以运动后疲劳感在10至20分钟内消失为宜。
增加沟通:利用春节团聚的机会,坦诚相待,多交流想法,促进彼此了解。老人也应体谅儿女,不要过多干涉年轻人的生活。
春节应该是一个温暖的时光,尽量让自己的情绪不被这些行为所困扰。如果NPD个体的行为严重干扰家庭关系,可能需要考虑与心理健康专业人士合作,制定更长期的应对策略。
春节是团圆的节日,但团圆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无论是回家过年还是就地过年,重要的是找到让自己舒适的方式,与家人保持温暖的连接。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春节回归轻松欢乐的本真,让每一个人都能在这个节日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