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春年里的北京:从“咬春”到“打春”的立春民俗
双春年里的北京:从“咬春”到“打春”的立春民俗
2025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农历乙巳年对应着十二生肖中的蛇年,而更特别的是,这一年出现了两个立春——2025年2月3日和2026年2月4日。这种现象被称为“双春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意义。
咬春:舌尖上的春天
“咬春”是立春时节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之一。在北京,人们会在立春当天食用春饼、春盘等食物,象征着迎接春天的到来。春饼薄如蝉翼,包裹着各种时令蔬菜和肉馅,每一口都是满满的春意。而春盘则更为讲究,通常会摆放上五颜六色的蔬菜水果,寓意着五彩缤纷的春天。
“咬春”的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晋代,据《风土记》记载:“元旦以葱、蒜、韭、蓼蒿、芥杂和食之,名五辛盘,以迎新也。”到了唐代,这种习俗逐渐演变为食用春饼和春盘。宋代诗人范成大在《立春》一诗中写道:“春盘春酒年年好,试戴银幡判醉倒。”生动地描绘了古人“咬春”的场景。
打春:鞭打春牛迎丰收
“打春”是立春时节另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在古代,立春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更是整个农耕社会春耕的开始。因此,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就有“鞭打春牛”的习俗。
“鞭打春牛”仪式通常在立春当天举行,由地方官员主持。仪式开始时,会先进行迎春仪式,随后由专人用彩鞭抽打泥塑的春牛。每打一下,都会伴随着吉祥的祝语:“一打国泰民安,二打风调雨顺,三打三阳开泰……十打十全十美。”最后,春牛被打破,里面装满的五谷撒落一地,象征着丰收和富足。
现代北京:传统与创新的完美融合
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传统民俗在现代北京得到了创新性的传承。2025年春节期间,东城区特别推出了“故宫以东”过大年新春系列文化活动,涵盖庙会迎春、中轴报春、云端贺春等多个板块,让市民和游客在感受传统的同时,也能体验到现代的便利。
在地坛庙会上,不仅有传统的仿清祭地表演,还有各种特色小吃和民俗表演。而在龙潭庙会上,游客既能欣赏到传统的非遗文化展出,又能参与冰雪项目,感受现代体育的魅力。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还是首个“非遗版”春节,各大庙会都特别推出了非遗文化展示和体验活动,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此外,现代北京人还通过各种方式庆祝立春。比如,在钟鼓楼举办的“击鼓鸣钟廿四声·春节”活动中,邀请北京中轴线15个遗产点位的代表共同参与敲响钟楼一层的数字大钟,表达一元复始、钟鼓迎春的热烈氛围。同时,在鼓楼二层进行击鼓表演,先是用鼓声体现“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的传统规制,再以新的表演方式,用渐渐炽烈的鼓点勾勒出岁序更替、钟鼓喧天庆新年的热闹场面。
2025年2月3日(大年初六)恰逢立春,东城区将在钟鼓楼院内开展“鞭春牛”仪式,包含漏刻博士与司晨报春时、击鼓鸣钟表演、春神巡游、喊春、迎春牛、打春、舞台表演等一系列仪式活动,将古老的民俗仪式与现代化视觉呈现相结合,迎接春天到来。
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承载着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北京,无论是传统的“咬春”“打春”,还是现代的庙会活动,都在向我们诉说着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这些民俗活动,也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重要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