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最新研究:用手机就能检测农药残留
中科院最新研究:用手机就能检测农药残留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研究院固体所蒋长龙研究员研究团队开发出一项基于荧光试纸的智能手机传感平台,实现了对农药残留的快速、可视化及定量检测。这一创新技术不仅避免了传统检测方法的繁琐程序和高昂成本,还利用手机颜色识别器软件实现目标物的现场实时准确可靠的检测,为食品监管、环境监测及健康诊断提供了有效策略。
创新技术:让农残检测更简单
传统的农药残留检测方法,如电化学法、比色法、紫外可见吸收法和色谱法等,往往存在检测程序繁琐、仪器价格昂贵、视觉半定量能力差、耗时等问题,阻碍了实际应用。而中科院研究团队开发的基于荧光试纸的智能手机传感平台,通过3D打印制备的小型集成式装置,结合比率荧光试纸及智能手机,实现了对农药残留的现场快速检测。
荧光检测:让结果更直观
荧光可视化检测技术具有简单、快速、高灵敏度和易于可视化的优势,是环境有害物分析的优质候选者。该技术通过荧光传感器与待测物的相互作用,使发光物质的荧光信号发生变化,从而实现对目标物的快速定性及定量检测。
具体来说,当某种常温物质吸收特定波长的入射光(通常是紫外线或X射线能量)后,会进入激发态,并在较短时间内发射出比吸收光能量低的出射光,这种性质的出射光被称为荧光。荧光颜色各异,通常具有较长的发射波长,且停止激发后仍能持续发光一段时间,但强度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
实际应用:让检测更便捷
这项技术最大的优势在于其便携性和易用性。用户只需将封装了荧光材料的温敏性水凝胶溶液涂覆在普通手套上,就能制作成一个简易的“传感器”。当手套接触含有农药残留的农产品时,荧光颜色会发生变化,通过智能手机的颜色识别器软件,就能快速判断农药残留是否超标。
未来展望:让食品安全更有保障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药残留检测技术正在向高通量、高灵敏和快速化方向发展。我国企业自主研发的农药残留快速筛查质谱仪,可以一次广谱性筛查百余种农药残留,且无需复杂的样品前处理过程。直接离子化小型质谱仪可在30秒内完成120种农药残留的半定量检测,真正实现了将“实验室”搬进田间地头。
此外,具有较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也在农药残留检测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这一技术能够满足基层监管部门现场快速检测的需求,成为农产品在农贸批发市场准入的第一道关卡。
这些技术成果的转化落地,大大推动了我国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进步,为保障人民群众的“菜篮子”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随着这些创新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食品安全问题将得到更好的解决,老百姓的餐桌将变得更加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