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贝碧嘉”突袭,中秋旅游市场如何应对?
台风“贝碧嘉”突袭,中秋旅游市场如何应对?
2023年中秋假期,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贝碧嘉”打乱了许多人的出行计划。这场强台风于9月16日在浙江登陆,给华东地区带来了持续的强风雨天气,多个热门旅游目的地受到影响。
台风来袭:旅游计划被迫改变
“贝碧嘉”在登陆前就展现出了强大的威力。9月12日,它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随后以每小时25公里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增强。到14日夜间,它已穿过琉球群岛,移入东海东部海面,并逐渐向华东沿海靠近。
受其影响,浙江、福建、江西等地出现了大到暴雨,部分地区甚至遭遇大暴雨。据浙江省气象台消息,9月15日至16日,杭州东部、北部地区出现大雨到暴雨,天目山区局部更是出现了大暴雨。福建北部地区也遭遇了强降雨,多个景区被迫关闭。
据统计,中秋假期期间,受台风影响,江苏纳入监测的639家A级旅游景区、195个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等共接待游客610.03万人次,较往年有明显下降。许多游客不得不取消或更改行程,部分户外大型活动也被迫取消。
应对挑战:暖心服务温暖人心
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各地文旅部门迅速行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障游客安全。
在江苏,省文旅厅提前组织开展了“保安全、护稳定”重大事故隐患集中排查整治行动,共检查文旅企事业单位3906家,对发现的安全隐患问题立整立改。从9月14日晚间开始,南通、苏州、无锡等地景区陆续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发布通告和出游提示,暂停景区营运。
更令人暖心的是,各地在做好安全防范的同时,还积极为游客提供后续服务。南京、苏州等地向游客发出倡议,因天气原因无法按时到店的游客可无条件免费退订。一些景区还为滞留游客准备了月饼和免费体验项目,让游客在意外的停留中感受到温暖。
创新突破:文旅市场展现韧性
尽管受到台风影响,但各地文旅市场仍展现出较强的韧性。许多地方通过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文旅产品供给,吸引游客参与。
在江苏,第六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如期举行,吸引了66个城市、38个国家和地区,653家企事业单位、5000多名展商参会。虽然受到天气影响,但仍有不少游客冒雨前来参观,三天内现场观众近13万人次,线上受众近5亿人次,促进现场和线上意向交易额4.35亿元。
演出市场同样表现亮眼。中秋之夜,风雨过境后,意大利歌剧瑰宝《图兰朵》在南京如期上演,这是该歌剧首次在南京户外呈现。据统计,节日期间,江苏各地共举办营业性演出超2000场次,观众达50多万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各地文博场馆延长开放时间,成为假日市场的一大亮点。南京博物院、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等33家文博场馆推出夜游活动,晚间接待观众超万人次。其中,南京博物院和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文创产品销售额均超过百万元。
传统与创新的融合
作为传统节日,中秋小长假期间,民俗游、团圆游最受欢迎。根据飞猪平台数据,赏月、赏灯热度较端午假期分别上涨61%、267%。
在扬州何园,一场别开生面的中秋拜月仪式吸引了众多游客参与。在音乐声中,“何家千金”们从赏月楼出发,以提灯巡游的方式经过“天下第一廊”与“天下第一窗”,来到蝴蝶厅前的拜月台。在主祭的引领下,游客们依次完成了三上香、三祭酒、读祝文、拈香拜月等环节,共同许下心中美好的愿望。
连云港则充分利用“黑神话悟空”IP效应,举行国潮夜演夜游、焰火文艺晚会,吸引了近百名澳大利亚青少年前来研学旅游,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
结语
2023年中秋假期,在台风“贝碧嘉”的影响下,各地文旅部门和景区经受住了考验。通过科学的预警机制、暖心的服务举措和创新的文旅活动,不仅保障了游客的安全,还激发了文旅消费潜力,展现了旅游市场的强大韧性。这场“意外”的考验,也为我们未来应对自然灾害、保障旅游安全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