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做本土历史文化的“拾荒者” 寻觅老街四合院的乡愁记忆
西昌:做本土历史文化的“拾荒者” 寻觅老街四合院的乡愁记忆
在西昌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一位中学教师用33年的业余时间,做了一个行走的“拾荒者”,记录着西昌本土的历史文化。他就是王仁刚,一位从教多年的中学教师,用持之以恒的文人情怀,从残缺的历史中“拾荒”,从古老的遗迹中一笔笔记录着西昌的过去。
清幽宁谧的吉羊巷是西昌古城内的一条老街巷,过去巷内一条清澈的小溪自北向南潺潺流淌。因曾是回族宰羊之处,故名宰羊巷,民国时期更名吉羊巷,1966年改名红光巷,1981年复名,作为西昌市不可移动文物之一的夏家大院就坐落于巷内。
王仁刚在收集整理夏家大院史料中撰写道,“‘曲尺形’传统土木结构复合四合院建筑。原大门向东开于吉羊巷,宽约3.6米。二门朝南,双挑出檐,宽约2.5米,脊高5米以上。二门内分东西两个四合院。石砌台阶以上是过厅,过厅内是下天井。天井北面是长三间的正房,两边各是两间厢房。正房堂屋六扇槅门,脊高7米以上,柱子粗大,穿枋厚实,雀替、槅门、琐窗均红漆雕花。”
走进夏家大院,院落坐北朝南,占地900余平方米,院内陈设古朴雅致,门窗纹饰精美,距今有200余年的历史,为对称的悬山穿斗式土木结构四合院建筑。整个建筑由二门、过厅、天井、厢房及正房等组成,为老城区中面积最大,保存完好的文物建筑,系典型的川西南建筑风格民居。
院落布局为三院三进,院与院相连,屋与屋衔接,院中有园,园中有院。据王仁刚介绍,“夏家在此已居住五六代人,夏氏先祖曾在西昌、富林、昆明、康定等多地经营百货,家境殷实。”
屋上雕梁画栋,门窗福禄寿囍。西院现存“棣萼联辉”匾,“棣萼”喻兄弟,意思是兄弟出类拔萃,相互辉映,彼此敦睦。也正如美好寓意,秉持良好家风,夏家重视教育,家族代有人才辈出,是当地名副其实的书香世家。“后辈职业大多都是教师,分别在西昌、成都、昆明等地工作,人丁兴旺,可以说是教育世家。”王仁刚告诉记者。
寻着古建走进北街的张家大院,四合院格局一目了然,据介绍,这一民居属于民国时期部分仿清代建筑,保存较为完整,总面积约为791平米。院落由两座土木结构的四合院式建筑组成,呈中轴线平行布局。每个院落由大门、东西厢房及正房组成,两座大门坐西朝东,正房均为两层,穿斗式土木结构,悬山顶,小青瓦覆面。
四合院之好,在于它有房子、有院子、有大门、有房门,关上大门,自成一统。走出房门,顶天立地,四顾环绕,中间舒展,有露有藏。在堂屋的六扇槅门上,菊花、蝙蝠、铜钱的镂空雕花纹饰精美,皆是吉祥富贵之意。
庭外的一通碑文上,镌刻下的文字依稀可见,默默地展示着这是一家“孝悌传家”的大户人家。“碑文上记载了一些关于张家的历史,经过对张家后人的了解,在他们爷爷奶奶辈,奶奶为了救生病的爷爷,曾割下手腕上的肉煎药治病,特别感人。”王仁刚激动地说道。
对于王仁刚来说,想要寻找西昌的历史文化故事,需要参考的书籍、资料就很多。除了上课,王仁刚每天待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图书馆,埋头在各种文献资料里寻找过去的每一首诗,每一个文人,每一个故事。位于涌泉街的道鸿书院,也是王仁常常驻足的好去处。
稻鸿书院位于涌泉街,前身为张家大院。大院始建于清朝末期,占地500多平方米,是典型的传统式四合院布局,有天井、有厢房,以瓦顶于天,以石立于地,以木塑筋骨,是建昌古城中极具特色的古居民历史建筑。
近年来,西昌市积极探索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之道,让历史与现实在城市中交相辉映,有效推进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如今,张家大院拓展成了稻鸿书院。书院里不仅有各类书籍,还有小憩的咖啡馆、一茶一味的茶室,现代与复古融合的展厅,古朴典雅的活动室,书气飘香的藏书阁,别有洞天的私家后院,在这里,书友大可慢度时光,以欢喜之心邂逅那些关于文化的故事。
“活”起来的书院,背后是“活跃”着的文脉,以历史传承拥抱现代脉动,以文化繁荣牵手经济发展,百年文脉浸润的土地,正在书写人文与经济交相辉映的新篇章。
城外车水马龙,城内古韵悠悠,建昌古城里的老院,传承着几代人的记忆。一座座四合院,一条条小巷,一缕缕炊烟里藏满了人间清欢,乡愁记忆都藏在小小的一方院子里,等着回味。作为历史文化爱好者的王仁刚也将一如既往地寻找本土历史文化“碎片”,拼凑属于西昌人的西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