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手工艺:提升小学美术教学质量的新路径
民族传统手工艺:提升小学美术教学质量的新路径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提升小学美术教学质量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素质教育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其核心要素包括科学思维、科学观念、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而民族传统手工艺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为美术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将民族传统手工艺融入小学美术教学,不仅能够丰富课程内容,还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
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包括科学思维、科学观念、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其中,科学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是关键能力的核心。科学观念、探究实践也同样以科学思维为前提建立。科学思维的重要性在其内涵层面具体体现在科学家在思考与探索时区别于普通民众所展现出的独特的观察方式。科学家不仅限于视觉观察,而且是运用多感官体验,如视觉、嗅觉、触觉等全面感知事物。相较于普通人仅依赖视觉的直观观察,科学家更擅长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延伸工具,深入探究肉眼难以捕捉的细节,认识到仅凭肉眼所见并不等同于真相。
民族传统手工艺与素质教育的结合
民族传统手工艺与素质教育的结合点在于: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欣赏传统工艺作品提升审美素养,通过了解工艺背后的文化故事增强文化自信。例如,剪纸、刻纸、年画、玉雕、石雕、蜀绣、苏绣、陶艺等传统工艺,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家长可以陪伴孩子前往手工艺品制作馆制作传统工艺产品,如到陶艺馆制作陶瓷花瓶、到木雕馆制作雕塑装饰品等。在传统节日到来时,可以与孩子共同制作并装饰家庭环境,如剪窗花、贴对联、缝制端午节香包等。
实践案例:乌兰浩特蒙古族小学
乌兰浩特蒙古族小学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最早的民族小学之一,始终坚持“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培育新时期合格少年”的办学理念,不断弘扬、培育、发展地方优秀民族文化,开创了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学校建设之路。学校通过开设民俗课程、建立文化展览室等方式,将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例如,学校建立了科尔沁文化展览室,通过展示科尔沁特色工艺品、生活用品,让学生了解科尔沁饮食文化、祭祀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服饰、民间艺术、传统礼仪等。学校的图书室是开放式的。图书室不仅搬到了教室,还搬到了教学楼走廊。每个楼层都设有图书角。每月评选一次读书明星学生和读书明星教师。图书室为学生提供蒙古、汉、英三种语言工具书,为学生学习提供方便。
教学效果与启示
将民族传统手工艺融入小学美术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素养,还能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培养耐心和细致的品质。同时,了解传统工艺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故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美术教学质量,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