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来艾灸,冬来不病!为什么说秋季艾灸很重要?
秋来艾灸,冬来不病!为什么说秋季艾灸很重要?
秋季天气转凉,人体内的阳气也是内敛及下降的趋势,这时进行艾灸保健可以达到温通经脉、调和气血的目的。秋季艾灸不仅可以调理当季的一些疾病,还可以为身体进入寒冬打好基础。
经络是气血运行之通路,经络通畅,气血才能正常运行。寒湿等病邪闭阻经络,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而艾灸散寒除 湿的功效非常显著。
气是人的生命动力,血为人的基本营养物质,气血充足,运行通畅,人的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艾灸可以补气养血,又可以疏理 气机,使得气血调和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一般而言,体质虚寒的人尤其适宜艾灸。
宋代窦材《扁鹊心书》曰:“人至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能温,下元虚惫,动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则心死。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而且艾灸除了保健养生,还可以预防一些季节性疾病。秋季是感冒、腹泻等疾病的多发期,专家认为,如果能在肺经、脾经、胃经的穴位上艾灸得当,呼吸道、消化道疾病问题便可以轻松应对。
一、从中医理论基础方面
- 顺应季节特点
- 在中医理论中,秋季主燥,燥邪当令。燥邪易伤肺阴,导致人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燥等症状。艾灸具有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通过艾灸特定穴位,可补充人体阳气,阳气足则能抵御燥邪对人体阴液的损伤。例如艾灸肺俞穴,肺俞穴为肺之背俞穴,是肺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艾灸此处可以调节肺脏功能,增强肺的宣发和肃降能力,使肺脏更好地适应秋季的气候特点。
- 平衡阴阳
- 秋季人体的阳气开始收敛内藏,阴气逐渐增长。但由于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影响,如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往往会导致阳气虚损或者阴阳失衡。艾灸是一种纯阳之物,秋季艾灸可以补充人体阳气,使阳气在收敛过程中更加充实,有助于维持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例如,对于阳虚体质的人,秋季艾灸可以改善手脚冰凉、畏寒怕冷等症状,同时避免冬季阳气过度虚弱而引发各种疾病。
二、从养生保健功效方面
- 提高免疫力
- 秋季天气转凉,人体的免疫系统面临着新的挑战。艾灸可以激发人体的正气,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艾灸足三里穴,足三里是人体的保健要穴,被称为 “强壮穴”。艾灸足三里可以调节人体的免疫细胞活性,增强白细胞、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功能,从而提高身体对外界病原体的抵抗力,预防感冒、流感等秋季常见疾病的发生。
- 改善血液循环
- 随着秋季气温的降低,人体的血管会有一定程度的收缩,这可能会影响血液循环。艾灸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的功效。艾灸时产生的温热刺激可以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流动,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环。例如艾灸血海穴,血海穴是足太阴脾经上的穴位,艾灸血海能够调节血液循环,对于女性因秋季气血不畅引起的月经不调、痛经等问题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同时还能缓解因血液循环不良导致的手脚麻木、关节疼痛等症状。
- 调节脏腑功能
- 秋季是养生的重要季节,通过艾灸可以对脏腑功能进行调节。例如艾灸中脘穴,中脘穴位于胃脘部,是胃之募穴,腑会中脘。艾灸中脘穴可以调节脾胃功能,增强脾胃的运化能力。在秋季,人们的脾胃功能容易受到影响,如出现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等问题,艾灸中脘穴有助于改善这些症状,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为冬季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感冒举例,感冒是一种呼吸道常见疾病。中医认为,感冒的发生是因为人体感受外邪而致病,外邪之中以风邪为主,在气候反常、冷暖失调、人体抵抗力不足时,风邪就可能兴风作浪。
病情较轻的感冒一般统称为“伤风”。除了风邪,寒、热、湿、暑等外邪还常会与风邪相挟侵犯人体,使感冒的症状多变。秋季逐渐天凉以后,风寒和风热感冒是最常见的两类。
如果是针对感冒,艾灸应灸肺经和膀胱经上的穴位,如肺俞等。
肺俞归属于足太阳膀胱经,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上位于背部的背俞穴之一,背俞穴适用于调理相应的脏腑病证及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所以肺俞穴是调理肺脏疾病的要穴,除可用于调理颈肩疼痛等局部病证外,还用于调理肺系疾患,如感冒、咳嗽、气喘等。
至于消化道疾病,艾灸则应选择足三里、梁丘、三阴交等穴位。其中梁丘穴有调理脾胃之效,它是调理胃肠病痛的名穴。
秋季艾灸不仅可以调理当季的一些疾病,还可以为身体进入寒冬打好基础。
本文原文来自网易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