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珠城际小榄水道特大桥:施工难点大揭秘!
广珠城际小榄水道特大桥:施工难点大揭秘!
广珠城际小榄水道特大桥作为国内首座采用V型连续刚构拱组合结构的大桥,在施工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从复杂的地质条件到严格的通航要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细的技术支持和创新解决方案。本文将详细解析这座桥梁在建设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及应对策略,带你深入了解这一重大工程项目背后的艰辛与智慧。
工程概况与技术特点
小榄水道特大桥是广珠城际铁路的关键控制性工程,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境内,横跨小榄水道,连接小榄镇和东凤镇。大桥全长约7.68公里,主桥采用V形钢管拱组合连续梁结构,最大跨度达220米,开创了国内铁路桥梁建设的先河。
这种结构形式不仅美观,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提高桥梁的承载能力和跨越能力。但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施工挑战。
施工难点分析
复杂的地质水文条件
大桥跨越小榄水道,水深流急,河床地质条件复杂。水下主塔承台的施工是整个工程的难点之一。承台长40米、宽23米、高6米,设计浇筑混凝土方量为5520立方米,面积相当于两个篮球场大小。由于水下作业环境特殊,施工团队需要克服水压、水流等不利因素,确保承台的精准定位和施工质量。
创新的结构形式带来的挑战
V形钢管拱组合连续梁结构在国内尚属首例,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这种结构形式对设计参数的敏感性很高,需要通过大量的计算和分析来优化关键参数。研究显示,拱梁刚度比、吊杆间距、无索区长度和矢跨比等参数对结构受力行为有显著影响。合理的参数取值范围为:拱梁刚度比1/26.11/58.1,吊杆间距816米,无索区长度3753米,矢跨比1/71/6。
施工精度要求极高
大跨度桥梁对施工精度的要求极高。以主梁线形控制为例,需要在施工过程中不断监测和调整,确保最终成桥状态符合设计要求。同时,由于桥梁跨度大,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等因素都会对结构产生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补偿措施。
严格的通航要求
小榄水道是重要的水上运输通道,施工期间不能中断通航。这要求施工方案必须充分考虑通航需求,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和临时设施的布置,确保施工安全和航道畅通。
技术创新与突破
关键参数优化
通过建立有限元模型,对结构进行详细的受力分析。采用响应面法对关键参数进行优化,最终确定了最优参数组合:拱梁刚度比1/41.76,吊杆间距10.5米,无索区长度37.75米,矢跨比1/6.7。这一优化结果为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
施工工艺创新
针对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难题,采用了“双点浇筑,同步推进,分层浇筑,逐级振捣”的策略。投入20辆混凝土罐车和2台天泵,保持连续不间断的混凝土供应。同时,为了确保浇筑过程中鸡鸦水道的正常通航,项目部在施工水域周围设置明确警示标志,安装不影响船只夜间航行的照明装置和防撞设施。
智能监测系统应用
在施工过程中,采用了先进的智能监测系统,对结构变形、应力、温度等关键参数进行实时监测。通过数据分析,及时调整施工方案,确保结构安全和施工质量。
工程意义与展望
小榄水道特大桥作为广珠城际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善珠三角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网具有重要意义。大桥的建成不仅提高了区域交通效率,还为同类桥梁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目前,深江铁路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小榄水道特大桥主桥15号墩施工现场是重点控制区域,中铁广州局集团正在科学组织生产,抢抓施工黄金期,确保工程按期完成。随着工程的推进,这座创新性的桥梁将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一体化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