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春联:总把新桃换旧符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春联:总把新桃换旧符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langya.cn/a/4032/164/1882255227798536194.html

春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从最初的桃符驱邪,到文人墨客的创作交流,再到家家户户的春节必备,春联经历了千年的演变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夕日,五代十国时期蜀后主孟昶命大学士辛寅逊在桃符上题写联语,悬挂在寝宫大门上。又嫌其词不工,干脆自己大笔一挥,题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一妙语,被公认为中国的第一副春联。

这是后蜀广政二十七年(公元964年)。作为后蜀的末代皇帝,孟昶在位30年,他整顿吏治,劝农兴教,使蜀国社会安定、人民乐业。这副春联,使这位后蜀皇帝的欣喜之情跃然桃符之上。


桃符联语(资料图片)

然而,宋太祖赵匡胤早就下诏伐蜀,宋朝大军压境,势如破竹。

第二年正月,孟昶上表乞降,后蜀灭亡。孟昶被押送汴京途中,数万百姓沿江送行,哭至恸绝者数百人,孟昶亦掩面痛哭。到达汴京后,孟昶被封为秦国公,然而仅仅7天后,他就突然暴亡。

或许这位亡国之君自己都没料到,他随手写下的这副联语,犹如一炬火光,很快便呈燎原之势。

此后,文人墨客把桃符联语当成一种全新的文学样式,争相创作、交流,极大地促进了对联的发展。

100年后,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这一年的春节,王安石写下了《元日》一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了千家万户换新桃符过春节的浓厚节日气氛,也表达了他踌躇满志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情绪。

在文人墨客的推动下,春联就像一缕清新的春风,已经吹进了“千门万户”,成为春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在桃符上书写各种吉祥话和祝福语,用以表达对新年的美好期许。陆游诗《己酉元日》云:“桃符呵笔写,椒酒过花斟。”王迈《除夕》诗曰:“天子未知工草赋,邻人或倩写桃符。”可见宋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是比较盛行的。

正如王安石、陆游等人诗中所写,那时的“桃符”就是春联的源起,经过了漫长而丰富的历史演化,春联已经成为春节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春联,又称对联、楹联、对子、门对、春帖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也是汉语言独有的艺术形式。


桃符(资料图片)

最初的桃符,更类似于后来的“门神”。在古代,智慧的先民们相信桃木拥有神奇的力量,能够驱恶避邪,守护家园。《山海经》中说,东海度朔山上有大桃树,枝叶蔓延三千里,东北角有鬼门,容鬼出入,神荼、郁垒二神把守,遇有恶鬼,即以苇索缚之,投喂猛虎。

黄帝时,人们用两块桃木板,雕绘神荼郁垒的神像,分别挂在大门两侧,祈求神灵保佑平安吉祥。

这,便是春联最初的模样,一种朴素而又神圣的祈愿方式。

其后,桃符绘像也演变为书写名字。《后汉书·礼仪志》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书“神荼”“郁垒”二神之名。

岁月流转,桃符的内容逐渐丰富。五代时,桃符上开始出现“吉亨利贞”之类的联语,替代了神荼郁垒的名字。

而雕绘神像也演化成后来的年画“门神”,最初仍是神荼、郁垒,后世又增添了唐初名将秦琼和尉迟恭、传说中专职捉鬼的钟馗以及三国时蜀将关羽和张飞等。

自从蜀后主孟昶书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一妙联,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悄然诞生。从雕绘神灵之像到书写吉祥话语,从简单的名字到丰富的祝福语,春联不仅保留了桃符的驱邪寓意,更增添了传递美好心愿的新功能。

在文人墨客的“追捧”下,桃符联语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清林则徐书春联 (资料图片)

到了南宋,开始改用纸张书写,被称为“春帖子”,这让春联更加普及。这一时期的春联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

而且,那时的联语不仅仅用于春节祈福,渐渐扩用为祝寿、吊挽、题赠或自题。《墨庄漫录》载,苏东坡在黄州时,曾为王文甫戏题桃符云:“门大要容千骑入,堂深不觉百男欢。”孙奕《示儿篇》曾载,吴叔经为黄耕庾夫人作寿联:“天边将满一轮月,世上还钟百岁人。”《石林燕语》载,韩康公(韩绛)去世后,苏子瞻(苏轼)挽云:“三登庆历三人第,四入熙宁四辅中。”因韩绛庆历年间参加乡试、省试、殿试,均为第三名,后为相四迁,皆在熙宁年间。

文学作品中的“对子”,最早也出现在宋代话本中。《京本通俗小说》《大宋宣和遗事》《清平山堂话本》等都用了不少对子。后世的章回小说受其影响,章回目录及结尾处往往都使用了对子。

此外,集联也起源于宋,即摘取经史诗文中句以成对联。据称王安石就颇擅此道。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称:“荆公始为集句诗,多者至百韵……语意对偶,往往亲切过于本诗。”

对联至明清时进入鼎盛时期。由于科举的缘故,读书人都细心研磨,务求精进。当时人们喜用对句来测试他人的才华,这在明清小说、史传中极为常见,吟诗对句也成为当时文人间的一大雅兴。

皇帝们也极力推崇,并身体力行。明太祖朱元璋建都金陵时,曾下令家家户户贴春联,他亲自微服出行,观联为乐。诏令一出,“春风丽日增瑞气,处处对联相映红”。朱元璋看到这天下太平、普天同庆的景象,自然满心喜悦。但有一户门上却空空如也,朱元璋一问,原来这家人以“阉猪”为生,大字不识一个。朱元璋要来笔墨,亲自写下了一副对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虽是传说,足见当时春联之盛。

清乾隆皇帝更是到处题诗写联,也留下了不少传说。据传,乾隆曾在自己的御书房“三希堂”题联:“怀抱观古今,深心托毫素。”分别摘自谢灵运和颜延之的诗句。巡至安徽歙县棠樾牌坊,题联曰:“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

春联书写在红纸上也始于明代。潘宗鼎的《金陵岁时记》记载:“元旦,千门万户更易春联,以朱砂染笺,佳者谓之万年红。其制自明初始。”那个时候,也催生了一个新的“产业”——专门代写春联。

到了清代,贴春联更成了辞旧迎新的一大民俗,春联的形式种类和文学艺术也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门心、框对、横批、春条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春联这一古老民俗又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和形式。在新的历史时代,春联的文化内涵,更是博大精深。它不仅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春联,这一传统文化的瑰宝,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承载着人们对美好未来和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在每年春节来临之际,它都以最真挚的情感和最美好的祝愿,为千家万户带来喜庆与祥和。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