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战后经济重建:巨头企业的抢滩大战
乌克兰战后经济重建:巨头企业的抢滩大战
随着俄乌冲突进入第三个年头,乌克兰战后的经济重建成为全球焦点。欧洲投资银行估算称,重建规模将超1万亿美元,吸引了包括土耳其的“阿克萨动力”、乌克兰最大钢厂“Metinvest集团”以及土耳其建筑承包商“奥努尔集团”在内的多家国际巨头企业提前布局。这些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供应等领域展开激烈竞争,试图在未来的重建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巨头企业的布局与竞争
日本:核电站建设领域的先行者
日本企业已经提前锁定了乌克兰的战后重建。最近传出消息,乌克兰希望日本能够帮助其重建核电站,乌克兰能源部长还表示,乌克兰尤其相信日本核技术的安全性。这在旁观者看来,简直有点“高级黑”了。乌克兰真是忘了日本福岛的核泄漏事件,要说日本经验丰富,可能主要是体现在泄漏发生之后,如何进行危机公关上面。
俄乌冲突前,乌克兰一共有4个核电站15个活跃的核反应堆。虽然综合国力排不上号,但从核电能力来看,乌克兰的核发电能力在全球排第七。2021年,乌克兰核电占全国发电量的55%,在欧洲仅次于法国。但现在,乌克兰最大的扎波罗热核电站已经被俄军控制,六座核反应堆被关闭,这也让乌克兰经常陷入电力短缺,停电成了家常便饭。
根据这次乌克兰和日本的计划,今年年内,乌克兰就要开起两个新反应堆的建设,五年内投入使用。但建设速度赶不上俄罗斯的破坏速度,去年冬天俄罗斯的定点打击,毁掉了乌克兰一半的电力设施。乌克兰现在提出重建计划,政治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更像是在给自己打气。
除了要合作建设核电站,本月乌克兰总理访问日本的时候,双方达成了50项战后重建的合作协议。有意思的是,岸田文雄说了这样一段话,他强调乌克兰的战后重建“不是慈善”,而是未来巨大的投资机会。日方一再强调自身的优势,作为二战战败国家,日本有丰富的战后重建以及灾后重建经验,并且强调日本要用“全日式”的方法帮助乌克兰。
不得不承认,岸田文雄说的是对的。据世界银行估计,乌克兰重建需要4860亿美元。这肯定会成为未来十年全世界的一个投资热点。一个关键问题是钱从哪来,俄罗斯有3000亿美元的海外资产被冻结,大部分在欧洲。欧盟已经启动了相关法律程序,俄罗斯的资产注定是拿不回来的,欧盟仅仅是需要走个法律程序罢了。
日本也看中了这其中的巨大商机,虽然日本少不了为乌克兰提供援助或者赠款,但只要日本企业能深度参与,对日本来说这就是左兜掏右兜的划算买卖。就以二战后的历史来看,当时日本也承诺向被其占领的东南亚国提供战争赔款和援助,结果大部分都绑定了日本产品,无论是赔款外交还是援助外交,不仅疏通了日本和东南亚国家的关系,还带动了日本的出口与投资。这就是日本所说的战后重建的经验。
土耳其:基建领域的领军者
土耳其企业在乌克兰重建市场表现尤为活跃。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阿克萨动力”公司在欧洲、亚洲和北美都设有分部,是全世界最大的发电机生产厂家之一,客户遍布全球。最近阿克萨动力低调公布了一项人事任命,首次向乌克兰市场派驻了一名区域经理。
随着俄乌冲突进入第三个年头,和平虽然还未到来,但无论战事如何终局,冲突区域的重建工作依然是一块吸引全球目光的“大蛋糕”。欧洲投资银行估算称,乌克兰战后重建的规模将超过1万亿美元,即使算上通货膨胀因素,这个数字也是美国在二战后帮助重建西欧的“马歇尔计划”的五倍。
面对潜在的大规模基建订单,土耳其、德国、奥地利等国企业已经开始提前布局,而华尔街资本也不甘落后,开始“组局”进行项目事前规划,准备联手实业资本争夺大单。
“一战后最大规模重建工作”引关注
乌克兰最大钢厂:需数百万吨钢材
近日,阿克萨动力宣布派遣萨利赫·科穆尔库进入乌克兰,作为负责该国市场的专职区域经理。阿克萨动力解释说,这样做的原因不仅仅是近期来自乌克兰的备用发电机订单数量倍增,该公司还着眼于在未来战后重建工作中谋求更大的市场份额。
科穆尔库表示,“在这里(乌克兰)每个人都在建立自己的圈子,我们也不想置身事外,我们想提前熟悉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玩家,了解这里的每一个人。”
欧盟官网称,欧盟已经在军事援助之外,为乌克兰额外提供了434亿欧元的支持资金,作为重建经济和社会的基础。2023年6月在英国伦敦举行的乌克兰重建会议上,欧盟委员会、欧洲投资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动员各国私营部门投资者参与乌克兰战后重建投资。此外,德国、丹麦等欧洲国家还对乌克兰额外进行单独的援助计划。
据乌克兰经济部长尤利娅·斯维里登科估算,有大约15.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奥地利国土面积的两倍)的冲突区域现在还饱受炸弹攻击和地雷的潜在影响,恢复建设十分困难。
对此欧洲投资银行认为,乌克兰战后重建所需的投资规模可能会超过1万亿美元,考虑通胀因素调整后仍是马歇尔计划的五倍,“这将是一战以后全球最大规模的重建工作”。
总部设在扎波罗热地区的Metinvest集团在乌克兰、保加利亚、意大利、英国和美国等地从事矿业和金属制造行业,是乌克兰最大的钢铁生产商。Metinvest集团表示,他们对战后重建所需的钢材数量已经有所准备。“一旦大规模重建工作开始启动,五到十年内将需要约350万吨钢材来恢复住房和社会基础设施。我公司已准备好满足这一需求。”
冲突2年土基建企业完成70个项目
乌征兵吃紧,招工成最紧迫挑战
土耳其贸易部长奥马尔·博拉特在今年年初表示,土耳其建筑承包商在冲突发生后的前两年已在乌克兰境内完成了70个项目,总价值约10亿美元。其中土耳其最大的奥努尔集团擅长修复被炸毁的桥梁,例如基辅郊区伊尔平的桥梁重建工作就被该集团拿下。奥努尔集团还与韩国三星物产公司合作在乌克兰各地建设流动医院。
奥努尔集团驻乌克兰总协调员埃姆雷·卡拉赫梅托格鲁表示,该集团最终希望能接下第聂伯罗国际机场以及一些高速公路的重建项目。2022年4月,乌方称俄军使用导弹完全摧毁了第聂伯罗机场,机场周边基础设施也被破坏。
埃姆雷表示,“我们这里有4000多台机械日夜不停地工作。目前我们最紧迫的挑战是要在征兵工作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找到足够多的工人。”
总部位于伊斯坦布尔的多谷斯建筑公司已在乌克兰运营多年,目前揽下了三座桥梁的重建项目。该公司驻乌克兰代表苏哈·卡纳坦称,预计未来重建工作将带来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合同。
欧洲各国探索如何打开乌市场
“未来几十年将有大量工作”
在土耳其之外,一些欧洲国家的企业也开始提前布局。匈牙利工程公司Ganz-Mavag表示,他们此前竞标收购西班牙工程机械制造商Talgo SA的部分原因是为了扩大产能,以满足“未来十年东欧市场的需求,而乌克兰重建将会推动整个东欧的工程需求量”。
丹麦政府对乌南部港口城市尼古拉耶夫市进行了对口支援,为该市的清洁用水、排雷、购买发电机、抽水泵等工作提供资金。丹麦驻乌克兰大使奥勒·米克尔森在今年1月访问该市时表示,“情况已经有了好转,我第一次在这里遇到了堵车的情况,说明生活正在恢复正常”。
丹麦技术咨询公司Cowi的技术总监兼项目经理杰斯珀·卡鲁普表示,他希望丹麦政府在乌克兰树立起良好的声誉,让丹麦的企业在开拓市场时受益。“我们迫不及待地希望重建正式开始,我们现在就必须采取行动赢得市场”。
除了丹麦以外,德国、奥地利等国企业也跟随政府援助乌克兰的脚步,探索如何打开乌克兰市场。德国建筑材料制造商Fixit从去年起在乌克兰西部建立了新的生产基地,而化工巨头拜耳也宣布在乌克兰投资农业种子生产。
Waagner-Biro是一家来自奥地利的桥梁系统工程公司,专门生产横跨河流和山谷的模块化钢制立交桥,该公司最近在乌克兰西部开设的一个工厂已经开始生产。Waagner-Biro首席执行官理查德·克什鲍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未来几十年我们将会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而在美国,虽然建筑工程企业并不能像欧洲同行一样方便参与项目订单的争夺,但金融资本也在筹备分一杯羹。据报道,摩根大通已在公司内部成立“准备工作组”,对乌克兰战后重建项目进行规划梳理,准备联手相关企业共同竞标。此前摩根大通与资管巨头贝莱德一道成立了“乌克兰发展基金”,准备吸纳私人资本、国际金融组织、慈善机构和政府资金共同参与投资乌克兰的战后重建工程。
红星新闻记者 郑直 综合参考消息、央视新闻等
编辑 张寻 责编 邓旆光
德国:制造业与金融资本双管齐下
德国企业则采取制造业与金融资本双管齐下的策略。德国建筑材料制造商Fixit在乌克兰西部建立新的生产基地,化工巨头拜耳投资农业种子生产。同时,华尔街资本通过摩根大通等机构成立“乌克兰发展基金”,为参与重建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尽管乌克兰重建市场潜力巨大,但企业也面临诸多挑战:
资金来源问题:虽然世界银行估算重建规模超1万亿美元,但资金来源仍不确定。俄罗斯被冻结的3000亿美元资产可能成为重要来源,但具体分配方案尚未明确。
安全风险:冲突尚未完全结束,部分地区仍存在安全风险。企业需要在确保员工安全的前提下推进项目。
劳动力短缺:持续的冲突导致大量劳动力流失,企业需要解决人力资源问题。土耳其企业就面临征兵带来的用工紧张问题。
供应链挑战:重建所需的大量物资和设备需要稳定的供应链支持,而当前的国际形势增加了供应链的不确定性。
结语
乌克兰战后重建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遇,吸引了全球企业的目光。从日本的核电站建设到土耳其的基础设施重建,从德国的制造业布局到美国的金融资本介入,各国企业都在积极抢占这一市场。然而,重建过程中的挑战也不容忽视,企业需要在把握机遇的同时,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因素,制定周密的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