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论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保护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论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保护

引用
1
来源
1.
https://m.renrendoc.com/paper/315473010.html

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保护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作为法律所保护的客体,公众人物的隐私在满足大众群体好奇心的同时,同样也应当如普通民众一样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本文将从隐私权的历史沿革和立法现状入手,探讨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的相关内容。

一、隐私权保护的立法现状

(一)隐私权的历史沿革

隐私权的概念和理论,最初源于美国。近现代的法制化进程中,没有隐私权的概念,《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作为大陆法系民法典的代表,也没有隐私权的概念,所以也就没有隐私权的理论。具有法律意义上的隐私权是1890年由美国法学家在《哈佛法律评论》中首次提到的,从而使得隐私权明确成为法律性问题。随后美国就隐私权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法院出现隐私权的判例。保护隐私权的法律制度首先是在美国建立起来的。美国先后于1970年制定了《公开签账账单法》,1974年制定了《隐私权法》、《家庭教育及隐私权法》、《财务隐私权法》等。在法国,1978年通过了一项有关资料处理的法律规定:资料的处理不得损害个人身份、私人生活以及个人和公众的自由。

(二)我国的隐私权保护现状

在中国,民法没有把隐私权确立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只是借助司法解释并通过保护名誉权的方式或以维护公序良俗含括公民的隐私权,采取的是间接保护方法。实践证明,这种间接保护隐私权的方法,是不完备、不周密的。因此,应该在宪法和即将制定的民法典中明确规定隐私权为公民的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应形成以宪法为核心,以民法典为重点,从刑法、行政法等其它法律法规为辅助的保护体系。

  1. 宪法对隐私权的保护。宪法规定了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原则,而隐私权正是人格权的一种。国家保护公民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以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式对公民进行侮辱、毁谤和诬告、陷害;公民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非法侵入公民住宅;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除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讯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2. 民法对隐私权的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对公民人身权、财产权提供保护。关于财产权,第5条规定:”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利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第75条规定:”公民的个人财产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生活用品、文物、图书资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以及其他合法财产。

  3. 刑法对隐私权的保护。我国刑法中尽管没有直接使用隐私或隐私权的概念,也没有规定侵犯隐私权之类的罪名,但其中有部分条款可以理解为包含着对隐私权的保护。这就是新刑法第125条规上讲,这将包括隐私在内的合法人格利益纳入了直接的司法保护中。正在制定的民法典草案有了更为明确的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禁止窃取、窃听、偷录、偷拍他人隐私,非经本人同意,不得披露或利用他人私生活秘密或实施其他损害个人隐私的行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这样,法律将以直接保护的方式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在我国目前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中,隐私权还不是一项独立的民事权利,对于隐私权的保护还是把它作为”名誉权”中的一类来进行保护的。隐私权是一项不同于名誉权的独立的人格权,应当从法律上确认他是一项独立的民事权利。

二、加强立法规范,加大事后惩处力度

加强立法规范,形成隐私权保护的完整法律体系。应进一步完善与隐私权相联系的外围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如健全新闻立法、信息公开法、个人信息保护法、设立重要官员个人财产和个人重大事项申报公示制度等等。在以上法律法规及实施细则中,对何为公众人物、公众人物拥有什么权利、何为”公共利益”和”舆论监督目的”、”必要范围”如何理解等均应加以明确,毕竟赋予执法者自由裁量权过大也不利于执法的严谨与统一。同时可以通过设立免责条款等方式保障合法的言论自由,这也不失为取得大众知情权、言论自由与公众人物隐私权平衡的有效手段之一。立法上重视事前预防是从根源上化解该问题之法。规定了隐私权的范围而不规定侵犯隐私权的法律责任,就不能在司法实践中真正做到违法必究。

参考文献:

[1]《我国民法典中的人格权制度的构建》王利明《法学家》2003,(4).

[2]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群众出版社,1997,12l.

[3]肖枝海.公众人物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