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疫情发布会关注:晚间兼职权益如何保障?
北京疫情发布会关注:晚间兼职权益如何保障?
近日,在北京疫情防控发布会上,一则关于晚间兼职劳动者权益保障的讨论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一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兼职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更折射出当前灵活就业形势下,劳动权益保护所面临的挑战。
法律视角下的晚间兼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六十八条的规定,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这种用工形式为许多希望利用晚间时间工作的劳动者提供了机会,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权益保障方面的挑战。
劳动合同法对非全日制用工有以下规定:
- 双方可以订立口头协议
- 不得约定试用期
- 任何一方可以随时通知对方终止用工
- 小时计酬标准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小时工资标准
- 劳动报酬结算支付周期最长不得超过十五日
晚间兼职权益保障的现实困境
虽然法律提供了基本保障,但在实际操作中,晚间兼职劳动者仍面临诸多权益受损的情况。
工伤认定难
葛某是武汉某眼科医院员工,为熟悉业务经常在下班后到住院部学习。2021年8月30日晚,他在前往医院途中遭遇交通事故。尽管交通部门认定对方全责,但人社局最初以其不属于正常上下班时间为由,不予认定工伤。在法律援助律师的帮助下,葛某最终成功维权,法院判决撤销不予工伤认定的决定,并要求人社局重新作出决定。
这一案例凸显了晚间兼职劳动者在工伤认定方面可能遇到的困难。由于工作时间的灵活性,劳动者在非传统工作时段遭遇意外时,往往难以获得应有的工伤待遇。
工资拖欠频发
2022年5月,某陶瓷公司255名工人因长期被拖欠工资而集体讨薪。在法律援助中心的介入下,经过多方协调,最终通过司法确认和财产保全等法律手段,为工人追回了425万余元的欠薪。这一案例反映出,在经济压力下,一些用人单位可能通过拖欠工资等方式损害晚间兼职劳动者的权益。
管理漏洞风险
在另一起案例中,武汉某公司文员姚某因未签订劳动合同,在工作中遭遇电信诈骗,导致公司损失79.6万元。法院最终判决姚某承担5万元赔偿责任。这一案例暴露了部分用人单位在管理上的漏洞,同时也提醒劳动者在工作中要保持警惕,遵守相关规章制度。
如何维护合法权益
面对权益受损的情况,劳动者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了解法律法规:熟悉《劳动合同法》中关于非全日制用工的规定,了解自己的基本权利。
签订书面合同:尽管法律规定可以订立口头协议,但书面合同能更好地保障双方权益。
保存证据:如工资条、工作记录、通讯记录等,这些都可能在维权时派上用场。
寻求法律援助:如遇到劳动纠纷,可以向当地法律援助中心申请帮助,或通过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湖北法律服务网等渠道获取免费法律咨询。
理性维权:在维护自身权益时,要保持理性,通过合法途径解决问题,避免采取过激行为。
呼吁与建议
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应当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不得随意克扣工资或侵犯劳动者休息休假等合法权益。
对于劳动者而言,要增强法律意识,了解自身权益,签订合同时要仔细阅读条款,工作中要注意保留相关证据,一旦权益受损,要及时寻求法律援助。
随着灵活就业形式的不断发展,晚间兼职已成为许多人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法律的完善和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保障这部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