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鼓山涌泉寺:千年古刹见证闽台佛教情缘
福州鼓山涌泉寺:千年古刹见证闽台佛教情缘
福州鼓山涌泉寺,这座被誉为“八闽首刹”的千年古刹,静静地矗立在鼓山山腰,以其独特的建筑布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游客和信众前来朝圣。
涌泉寺始建于唐代,历经多次重修,现为全国重点汉传佛教寺庙之一。寺院依山势而建,采用“进山不见寺,进寺不见山”的独特建筑布局,25座殿堂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腰,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群。寺内以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为主体,层层递进,气势恢宏。
涌泉寺不仅是佛教徒的修行圣地,更是一座文化宝库。寺内保存着多部明版《大方广佛华严经》及明清时期的佛像、花瓶等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而寺外的摩崖石刻群,以其数量众多、历史悠久、艺术价值高而被誉为“东南碑林”。这些石刻不仅记录了历史,展示了古代书法的艺术魅力,更见证了两岸之间割舍不断的情缘。
在众多摩崖石刻中,有一方“宏法利生”的石刻格外引人注目,这是民国时期台湾基隆善慧法师所留。善慧法师早年到鼓山,礼涌泉寺景峰老和尚为师,后返回台湾于基隆月眉山创建了灵泉寺。1924年,涌泉寺传授三坛大戒,善慧法师应邀前来担任三师,戒期结束时,他特地留下石刻以自勉。
涌泉寺与台湾佛教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当时,台湾佛教本流系由福建鼓山涌泉及西禅二大禅寺传出。涌泉寺与台湾佛教渊源甚深,一在法脉源流,一在戒律授受。在清代,鼓山涌泉寺是福建省唯一官府指定的受戒道场,台湾僧人必须前往福州鼓山涌泉寺受戒。清末民初,台湾佛教本身形成几大流派均与鼓山有着深厚法缘。台湾形成基隆月眉山灵泉寺、苗栗大湖法云寺、台北观音山凌云寺、高雄大岗山超峰寺四大法脉,四者溯其根源,皆传自鼓山涌泉寺。这四所寺院作为涌泉寺在台法脉传承,又各有诸多分灯寺院,学习、继承了涌泉寺的教义仪轨,在涌泉寺和台湾佛教之间建立起直接或间接的法缘联系。
改革开放以来,涌泉寺以法缘为纽带,积极开展与推动对台佛教文化交流,举办过多种形式的大型闽台佛教交流活动。20世纪80年代至今,两岸佛教交流向深层次发展,鼓山与台湾传法寺院互动频繁。2006年,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参访鼓山涌泉寺时,曾书“法缘一家”,勾勒出两岸佛教法脉相承、同是一家的密切联系。同年,由鼓山涌泉寺方丈普法大和尚发起的弘法佛教祖庭大型活动“鼓山之光”,得到了两岸僧众热烈响应。台湾净心长老、净良长老等高僧大德率领500多位台法系弟子回鼓山涌泉寺礼祖朝拜。此活动创下闽台佛教交流史上“活动时间最长、涉及范围最广、行程最长、参与人数最多、在台湾影响最大”等多项纪录,在全球佛教界引起广泛反响。“鼓山之光”由此成为闽台佛教界交流弘法的重要品牌,至今已持续举办十多届。
千年古刹,历经沧桑,涌泉寺静默地见证着闽台两地的法缘情深,如同山间清泉,潺潺不息,润泽两岸人民心田。如今,涌泉寺不仅是佛教徒的修行圣地,更是一座承载着千年历史文化的宝库,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寻其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