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三坊七巷:古典园林艺术探秘
福州三坊七巷:古典园林艺术探秘
福州三坊七巷,这片占地40公顷的古建筑群,不仅是“里坊制度”的活化石,更是一座座精美园林的集中展示地。漫步其中,仿佛穿越回明清时期,感受着千年文化积淀。今天,让我们一起探寻三坊七巷中那些藏在深闺的古典园林,领略它们独特的艺术魅力。
芙蓉园:福州园林的典范
芙蓉园,这座始建于南宋的古典园林,是福州园林艺术的集大成者。园内假山、亭台、水池错落有致,布局精巧。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株三百多年的古荔枝树,历经沧桑却依然枝繁叶茂,树皮斑驳如石,与园中的太湖石假山相映成趣。
芙蓉园的水系设计别具匠心,园中的水皆与安泰河相通,随着闽江潮涨潮落而变化,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园中还保留了许多历史名人的题刻,如宋代参知政事陈韡、明代内阁首辅叶向高等,他们的诗词楹联为园林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小黄楼:百年苹婆树的传奇
位于黄巷的小黄楼,是福州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私家园林之一,其最大特色就是那棵近200年历史的苹婆树。这棵苹婆树见证了小黄楼的沧桑变迁,也成为了福州园林的标志性景观。
苹婆树四季风貌各异:春天花开如火,夏天绿荫蔽日,秋天果实累累。更有趣的是,这棵树浑身是宝:果实可煲汤,树叶可包粽子,木材可制家具,树皮可造纸。据传,这棵苹婆树是清代学者陈寿祺所植,如今已成为小黄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光禄坊园林:文人的精神家园
光禄坊园林以光禄吟台为核心,承载着浓厚的文人气息。这里曾是宋代光禄大夫程师孟的游憩之所,他常在此吟诗作赋,留下了“永日清阴喜独来,野僧题石作吟台”的佳句。
园内的玉尺山房、米友堂等建筑,见证了福州文人的雅集盛况。特别是“光禄派”诗歌流派的兴起,使得这里成为清代福州文学活动的重要中心。林纾、陈衍等文学巨匠都曾在此留下足迹,为园林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独具特色的福州园林艺术
福州三坊七巷的园林艺术,既继承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精髓,又融入了本地特色。比如,芙蓉园中大量使用了福州本土的海礁石,与江南园林常用的太湖石形成鲜明对比。而小黄楼的假山水池,则巧妙地将苏州园林的精致与福州的地域特色相结合。
这些园林不仅是观赏之所,更是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它们见证了福州千年的文化传承,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如今,这些园林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妥善保护,继续向世人展示着福州园林的独特魅力。
漫步在三坊七巷的园林中,我们不仅能欣赏到精美的建筑艺术,更能感受到福州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园林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活着的文化遗产,它们将继续陪伴着福州人,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