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科普:医学影像中的辐射风险及防护措施
权威科普:医学影像中的辐射风险及防护措施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技术如X光、CT等在临床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些检查所伴随的辐射风险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医学影像中的辐射风险,并提供有效的防护措施,帮助您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医学影像检查都有辐射吗?
并非所有医学影像检查都有辐射。常见的医学影像技术主要包括三种:
X光检查:辐射量较小,约0.02mSv。常用于胸部、骨关节系统、肠胃道和妇科检查。X光会穿过人体,遇到被遮挡的部位,底片上不会曝光,洗片后这个部位成为白色。
CT扫描:辐射量较高,2-15mSv。可用于全身上下各个部位的检查,常用于神经系统、胸部疾病、肺部疾病、心血管系统。CT检查的辐射量要高出X射线10倍、30倍,甚至是上百倍,这与CT机性能、扫描部位、成像的清晰度有关。但也不必太紧张,目前CT检查的辐射量都在安全范围内,而且CT设备中的X线管有不同的瓦数,还可调亮度,因此辐射量不是恒定的,是可以调节的。
MRI(磁共振成像):无辐射。可用于颅脑及脊柱、脊髓病变,五官科疾病,心脏疾病,纵膈肿块,骨关节和肌肉病变,子宫、卵巢、膀胱、前列腺、肝、肾、胰等部位的病变。MRI,是利用核磁共振原理,依据所释放的能量在物质内部不同结构环境中不同的衰减,通过外加梯度磁场检测所发射出的电磁波,即可得知构成这一物体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从而可以绘制成物体内部的结构图像。
辐射对人体有哪些影响?
辐射主要分为两类:
电离辐射:如X射线,具有足够的能量将原子或分子电离,可能导致DNA损伤,增加癌症风险。放射性物质、X 射线都是典型的电离辐射源。
非电离辐射:如手机辐射,能量较低,不能将原子或分子电离。这类辐射(紫外线除外)的能量不足以直接破坏生物体的 DNA 结构,因此从理论上讲,它们致癌的可能性较小。
如何在医院中减少辐射暴露?
主动沟通:向医生说明病史、近期是否接受过类似检查,并告知是否有怀孕可能。
遵循医嘱:严格按医护人员指导摆好体位并保持不动,避免因重复拍摄增加辐射。
使用防护用品:要求提供铅衣等防护装备遮挡非检查部位,尤其是敏感区域如甲状腺和性腺。
限制陪同人员:尽量减少陪检人数,特别是孕妇或携带婴幼儿的家属应避免进入检查室。
特殊人群需要注意什么?
孕妇和备孕人群:应尽量避免腹部或骨盆的X线和CT检查。对于1个月内的胎儿,放射的影响力一般而言属于“全”或“无”的两极效应,即一旦胎儿受到影响,孕妇一定会流产,反之,则不会有任何反应。
儿童:儿童的辐射敏感性较高,电离辐射风险高于成人,尤其是涉及甲状腺和性腺这类组织时,应尽可能避免辐射。
吸烟者:吸烟者的肺部辐射量远高于医学检查。烟草中含有一种放射性物质叫钋210,可释放α射线,如果每天吸30支烟,每年的辐射大约为13mSv。相当于做了6.5次头颅CT检查,或拍了650张胸片。
日常生活中如何防护?
健康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C和E的食物(如猕猴桃、橙子、坚果),有助于抵抗辐射损伤。
规律作息:充足睡眠和适量运动可增强免疫力,帮助身体修复潜在损害。
戒烟限酒:烟草和酒精会加重辐射对细胞的伤害。
医学影像检查真的安全吗?
总体来说,只要不做过度检查,辐射对人体健康没有伤害。医学上一般采用毫西弗(mSv)来衡量辐射危害,我国现行辐射防护的基本剂量限值规定:一般每年不超过50mSv的剂量,都是在人体可承受的安全范围之内的。医疗辐射对人体产生的辐射剂量较小,带来的风险较低。并且,在为患者检查的过程中,医院放射科会给患者和家属穿上铅衣做好防护,减少不必要的辐射。
在享受先进医疗技术的同时,我们也要重视辐射防护。通过科学的防护手段,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健康安全。如果您对辐射风险仍有疑虑,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放射科工作人员,他们将为您提供更详细的解答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