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传统习俗的心理治愈力
春节传统习俗的心理治愈力
随着2025年春节的临近,一场规模空前的人口迁徙正在中国大地上演。据央视新闻报道,今年春运期间预计将有90亿人次出游、探亲、休闲,如此庞大的跨地区人员流动,堪称世界奇观。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深深植根于文化基因中的情感寄托。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家庭、亲情和未来的美好期待,其独特的心理治愈力,千年来一直温暖着中国人的心灵。
春节习俗:文化传承与心理慰藉的双重载体
春节的产生与中国早期农耕社会的信仰、祭祀等有关。《尚书·尧典》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这表明,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就已形成了“天—人—时”的世界解释框架。在周代,立春之日,天子要穿着青色的衣服,乘青色的车马,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郊迎春,春节的“国家”特性得以凸显。汉武帝时期,将岁首之月确定在建寅之月(夏历正月),此后历代相沿。唐代开始,春节被定为政府法定假日。清代对过年的庆祝,先是百官入殿跪拜,后有授茶仪式、歌舞表演、杂戏演出,最后以韶乐结束。辛亥革命后,中国出现了两种历法体系,一是“民国新年”,在公历元旦;二是“国民新年”,在农历春节。1949年12月23日,《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了春节和元旦等法定假日的放假日期,现代中国两个新年的制度遂成定制。
春节作为高级社会、文化现象,是在“国家”力量作用下逐步“定型”的。据记载,在周代,立春之日,天子要穿着青色的衣服,乘青色的车马,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郊迎春,春节的“国家”特性得以凸显。汉武帝与董仲舒“天人三策”之对,确立了当时儒家思想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在诸如 “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公羊传·隐公元年》)的儒家正统观念推动下,时历具有了统治合法性功能。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将岁首之月确定在建寅之月(夏历正月),此后历代相沿。唐代开始,春节被定为政府法定假日。清代对过年的庆祝,先是百官入殿跪拜,后有授茶仪式、歌舞表演、杂戏演出,最后以韶乐结束。辛亥革命后,中国出现了两种历法体系,一是“民国新年”,在公历元旦;二是“国民新年”,在农历春节。1949年12月23日,《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了春节和元旦等法定假日的放假日期,现代中国两个新年的制度遂成定制。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以“辞旧迎新”为主题的春节逐渐演化成一整套节日习俗——奉祀神灵,以应天时;崇宗敬祖,维护亲情;驱邪祛恶,以求平安;休闲娱乐,放松心情。如今,春节既是民间的,也是官方的(央视“春晚”便是例证);既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既是情感的,又是仪式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春节习俗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心理治愈力,是因为它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情感需求。在心理学中,“图式”一般被理解为,人在与环境互动中通过经验积累而形成的、与某些概念相关的一组认知结构。“图式”的作用有三,一是决定人们能够“看到”什么,二是使信息意义化,三是加速信息加工过程。图式往往以片段记忆样例、知识原型、程序化记忆系统等方式发挥网络性社会认知与评价作用,使个体在未来类似的情境中快速识别问题并以期待的方式行动。春节观念、习俗的祭灶、扫尘、购置年货、贴年红、洗头沐浴、张灯结彩等,都成为“春节图式”的要素、片段、标识而勾起人们浓浓的情感,成为中国人认知自我、家庭、社会等的“枢纽”性意义认知图式或框架。
家庭团聚:情感支持与心理疗愈的温暖港湾
在春节的所有习俗中,家庭团聚无疑是最重要的。无论是除夕夜的年夜饭,还是正月初一的拜年,都离不开家庭这个核心单位。这种以家庭为中心的节日模式,为现代人提供了难得的情感支持和心理疗愈机会。
研究表明,家庭聚会能够显著增强人们的幸福感,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说。在节日里,人们奔赴团圆,一家人相聚长叙,满足了人们的情感需求,实现了情感融合。人们在与家人的叙事中表达了喜怒哀乐,心理的快乐与失望得到宣泄,并获得了情感鼓励,实有团体心理调整功能。
家庭团聚不仅带来了情感上的慰藉,还具有重要的心理治疗作用。在心理学中,家庭治疗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来解决个体的心理问题。春节期间的家庭团聚,恰好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家庭治疗场景。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的责任与义务、严与慈、孝与悌、仁与义、情与理、事业与家庭、成长与互助等都会被涉及,因为“齐家”是春节的基本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春节的团聚效应并不仅限于核心家庭。春节期间,人们要走村串户,拜年互访,这个过程是家族、村庄、社区的整合。正是这样的整合,才让家族、社区的生活得以理顺,更为和谐。这种社区(家族)乃至整个社会的整合功能,进一步强化了春节的心理治愈效果。
仪式感:情感寄托与压力释放的重要途径
春节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丰富的仪式感。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到除夕夜的守岁,再到正月初一的拜年,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仪式感。这些看似繁琐的仪式,实际上具有重要的心理价值。
在心理学领域,“仪式”是一种象征性活动,包含了固定的流程、手势、音乐等元素,所产生的心灵体验则被称为“仪式感”。对于孩子来说,仪式感是一种情感需要,它不仅能为他们提供独特的体验和记忆,还能在成长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仪式感的治愈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
- 提供情感支持:通过固定的仪式,人们能够获得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
- 缓解焦虑:研究表明,仪式活动能在生理和心理层面缓解人们的焦虑感。
- 增强幸福感: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提出的“峰终定律”表明,仪式感能够创造记忆中的高光时刻,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与时俱进:春节习俗在现代社会的新发展
在现代社会,春节习俗也在不断演变,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Soul App旗下Just So Soul研究院发布的《2025 Z世代春节态度报告》显示,尽管面临着各种压力,年轻人对春节的热情依然高涨。62.6%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期待春节,认为春节是“最重要的节日”,而在18-24岁年龄段的受访者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69.8%。
值得注意的是,春节的吸引力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报告显示,“8天假期”是春节吸引力最高的要素,得分为4.06,而“家乡美食”则以4.03的得分紧随其后。这表明,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春节不仅是一个传统的节日,更是一个难得的休息和放松的机会。
在数字化时代,春节的庆祝方式也在不断创新。报告中提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赛博亲戚”。随着年轻人从工作城市回到家乡城市,他们在长居城市的朋友和兴趣同好变成了春节期间的“赛博亲戚”。这些“赛博亲戚”成为了年轻人春节期间互动的重要对象,他们通过红包往来和线上拜年等方式维系关系,这种传统民俗的线上应用也正契合了“赛博亲戚”的氛围感。
在消费理念上,年轻人也展现出新的趋势。报告显示,半数受访者在春节时期消费会更“豪横”,在“大过年的”这一年一度的高消费豁免下,人们“情价比”消费激增。在春节购物的挑选标准中,情绪价值已经成为和实用价值同等重要的首选考虑因素。
春节,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文化记忆的节日,正在以新的方式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它不仅是一个传统的节日,更是一种心理治愈的力量,为当代人提供着情感的慰藉和心灵的寄托。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春节以其独特的魅力,继续温暖着中国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