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政:《红楼梦》中的严父形象与封建礼教的困境
贾政:《红楼梦》中的严父形象与封建礼教的困境
在《红楼梦》中,贾政是荣国府的二老爷,一位典型的封建卫道士。他集儒士、严父、孝子、忠臣等多重角色于一身,其形象不仅体现了个人的矛盾,更折射出封建社会中父权的复杂性。
多重身份的冲突
贾政是贾宝玉的父亲、贾母的儿子、林黛玉的舅舅、薛宝钗的姨父,同时还是朝廷的臣子。这些身份在他身上交织,形成了复杂的性格特征。
作为严父,贾政对宝玉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光宗耀祖。他对宝玉的严格管教,符合其所处的时代氛围以及大家族延续的现实需求。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是整本小说的一大关目,也是贾府父子矛盾、母子矛盾、嫡庶矛盾、主仆矛盾的集中爆发。王蒙先生指出:“贾政与宝玉的矛盾焦点在于价值观念、人生道路的选择。”正如回目所概括的,“大承笞挞”的根由在于宝玉的“不肖种种”。贾政责打宝玉,为的是“光宗耀祖”,将其引入应试科举、立身扬名之途。但其苦心并未奏效,宝玉挨打之后,非但没有认同父亲的理念,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选择。在贾母的庇护下,他“日日只在园中游卧”“每每甘心为诸丫鬟充役”。宝玉是宁荣二公心中唯一“可以继业”之人,他对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关涉家族的运势和前途。但是,贾政对宝玉的督促管教却适得其反,令其更加随心所欲,也导致了家族进一步走向颓势。
作为孝子,贾政对贾母孝顺,恭恭敬敬。第三十三回的描述既刻画了他作为严父的一面,也体现出其作为孝子的一面。贾政认为,最根本的孝道是光宗耀祖。他对子女的培养,既是为了贾府繁盛的延续,也是为后辈的前途考虑。他把报效朝廷和光耀门楣结合起来,并将其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在贾政看来,管教宝玉是为延续家族兴旺,但仍因贾母的阻拦而作罢。
作为忠臣,贾政对朝廷恭谨,兢兢业业。他的仕途从员外郎到点学差,再至升任郎中,外放江西粮道,是一个典型的忠臣。元春省亲时,面对已是皇妃的女儿,贾政也以君臣之礼恭谨相待,并劝女儿“勤慎恭肃以侍上”,是其为国尽忠的表现。见到亲人时,元春“满心里皆有许多话,只是俱说不出”,本想与父母、祖母共叙骨肉之情、天伦之乐,但看父亲谨守君臣之礼,一番“深得台阁体制”的言辞及含泪启禀的神态,便也不能再叙家长里短,只能回复“以国事为重,暇时保养,切勿记念”的官话。通过元妃省亲的情节,贾政的忠臣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贾政未必不心疼女儿,但在他心中,君臣之义当胜过父女之情。舒序本第十八回的回目作“隔珠帘父女勉忠勤,搦湘管姊弟裁题咏”,便概括出父女之间“勉忠勤”的情景。
教育理念的局限
贾政的教育理念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他崇尚诗礼,忠厚待人。林如海夸赞他“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与贾府众多纨绔子弟相比,他算得上一位正人君子。小说第九回中,他要求塾师督促宝玉“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尽管宝玉“偏才尽有”“杂学旁收”,贾政仍是不满,认为儿子应多在《四书》上下功夫。对《四书》的重视,对科举的追求,既与贾政自己的出身、经历有关,也与当时的社会风尚相宜。有清一代,时人皆以科甲出身为正途。因此,贾政对宝玉严加管教,希望他能“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
然而,这种教育方式过于刻板,忽视了宝玉的个性和兴趣。贾政的严苛管教,反而促使宝玉更加叛逆,最终走上与父亲期望完全相反的道路。这种教育理念的失败,揭示了封建礼教下家庭教育的困境。
与其他父亲角色的对比
与贾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林如海。林如海对黛玉的教育更为开明,他让黛玉学习诗书,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林如海的去世,让黛玉失去了唯一的依靠,加深了她在贾府寄人篱下的孤独感。
贾赦作为贾府的长子,却是一个反面教材。他好色、贪婪,不务正业,对儿子贾琏的教育更是放任自流。贾琏在贾府中虽有地位,却因父亲的不良影响,变得平庸无能,好色成性,最终在贾府衰落时无所作为。
通过对比,贾政的严父形象更加突出。他虽然严厉,但本质上是希望宝玉能走正道,光宗耀祖。这种矛盾的性格,正是封建社会中父权的典型体现。
社会意义与现代启示
贾政的形象反映了封建礼教下父亲的角色转变及家庭教育的困境。他既是悲剧的制造者,也是悲剧的受害者。随着家族的没落,围绕贾政,诸多难以调和的矛盾逐渐加剧,他的努力没能挽回家族的衰落;面对宝玉的叛逆,他无能为力,只能“跺脚叹气,流泪不止”。他对宝玉的教导,甚至反而成为家族悲剧主线的组成部分。
贾政的严父形象,对现代人有着重要的启示。它提醒我们,在教育子女时,既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选择。过度的严苛和刻板的教育,可能会适得其反,阻碍孩子的成长。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引导而非强制,是理解而非压迫。
贾政的一生,是封建礼教下知识分子的缩影。他既想做一个好父亲,又想做一个好臣子,却在多重身份的冲突中迷失了自我。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