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五院专家推荐:他汀类药物守护心血管健康
中山五院专家推荐:他汀类药物守护心血管健康
“他汀类药物是心血管疾病预防的‘守护神’。”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药学部罗文基副主任如是说。作为临床上最常用的降脂药物,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他汀类药物究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哪些人适合使用?使用过程中又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他汀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肝脏中的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从而减少胆固醇的合成。这种作用机制使得他汀类药物能够有效降低血液中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和三酰甘油(TG)水平。
除了调血脂作用外,他汀类药物还具有多种非调血脂作用,包括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抗氧化、抗炎以及抑制血小板聚集等。这些作用共同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延缓了动脉硬化的进程。
临床效果显著
大量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了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疾病预防中的显著效果。对于已经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如心肌梗死或冠心病患者,他汀类药物能够显著降低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对于没有心血管疾病但存在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等,他汀类药物同样能起到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能够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改善血管功能,从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最新研究数据支持
最新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重要作用。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显示,不同强度的他汀类药物在预防心血管事件方面效果相当,未发现明显的剂量反应效应。
这意味着,即使使用较低强度的他汀类药物,也能获得良好的心血管保护效果。这一发现对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特别是在选择药物剂量和强度时,医生可以更加灵活地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规范使用建议
2024年发布的《中国血脂管理指南(基层版)》为他汀类药物的规范使用提供了明确指导。指南指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首要干预靶点,并根据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风险等级设定了不同的目标值:
- 低危人群:LDL-C<3.4 mmol/L
- 中、高危人群:LDL-C<2.6 mmol/L
- 极高危人群:LDL-C<1.8 mmol/L且较基线降低幅度>50%
- 超高危人群:LDL-C<1.4 mmol/L且较基线降低幅度>50%
指南推荐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以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作为起始治疗。如果单用他汀类药物无法达到目标值,可以考虑联合使用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或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抑制剂。
副作用及管理
他汀类药物的常见副作用包括肝功能损伤、肌肉疼痛和血糖升高。其中,肝功能损伤的发生率约为1-3%,肌肉损伤的发生率约为5%-10%。这些副作用通常可以通过监测和调整剂量来管理。
罗文基副主任建议,在开始服用他汀类药物之前,应进行肝功能和肌酸激酶等检查,以评估基础情况。在服用他汀类药物的前18个月内,需要定期复查肝功能转氨酶、肌酸激酶等指标,具体时间为服药后第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之后每年复查一次。
值得注意的是,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只会在少数人身上出现,且副作用是可控的。只要做好监测,定期复查,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并结合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能更好地控制血脂水平,守护心血管健康。
他汀类药物作为心血管疾病预防的重要工具,其临床价值已得到充分证实。无论是已经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还是存在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都能从他汀类药物中获益。通过规范使用并定期监测,可以有效管理和减少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从而更好地保护心血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