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号”盾构机:中国基建新骄傲!
“江海号”盾构机:中国基建新骄傲!
2024年10月31日,一台最大开挖直径达16.64米的超大直径盾构机在湖南长沙下线,这标志着我国在盾构机技术领域再次实现重大突破。这台被命名为“江海号”的盾构机,不仅是中国目前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盾构机,更将应用于世界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海太长江隧道的施工。
“江海号”盾构机由中国铁建重工集团、中铁十四局集团联合打造,整机长约145米,总重量约5000吨。其设计充分考虑了海太长江隧道的复杂地质条件:最大埋深约75米,最高水压达7.5巴,需要穿越淤泥质粉质黏土夹粉土与粉细砂复合地层等复杂地质带。
为应对这些挑战,“江海号”配备了多项创新技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常压换刀功能,这一设计可以显著降低在高水压环境下的作业风险。同时,主驱动伸缩设计提高了设备的灵活性,智能拼装系统则提升了施工效率。值得一提的是,该盾构机还采用了第四代同步注双液浆技术,能够实现毫米级的沉降控制精度,确保施工安全。
海太长江隧道位于江苏省长江入海口区域,北起南通海门区,南至苏州太仓市。工程线路全长39.07公里,过江隧道长11.185公里,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标准,设计速度为100公里每小时。其中盾构隧道段长9315米,最大开挖直径达16.64米,沿线需穿越淤泥质粉质黏土夹粉土与粉细砂复合地层等复杂地质带,最大埋深约75米,最高水压达7.5巴,具有超长距离、超大直径、超高水压、超大埋深、复杂工况等特点。
海太长江隧道是《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规划(2020-2035年)》和《江苏省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运输走廊规划》重点推动建设项目,也是江苏“十四五”重点推进的过江通道项目,计划于2028年基本建成。建成后,可以有效分流苏通长江大桥的流量,对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战略,优化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推动沿江城市群跨江融合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江海号”的成功下线,不仅体现了中国在盾构机技术领域的最新成就,也标志着我国企业在16米级超大直径盾构机研制和应用领域实现新跨越。近年来,中国盾构机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从2001年被列入国家“863”计划开始,中国盾构机产业经过短短20多年的发展,已经从“追赶者”变成了“领跑者”。目前,国产盾构机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更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近70%的份额。
中国盾构机的成功秘诀在于持续的创新和对核心技术的掌握。从最初的完全依赖进口,到如今的自主研发,中国盾构机产业攻克了主轴承、减速机等关键零部件的技术难题,实现了全产业链的自主可控。同时,针对不同地质条件和施工需求,中国企业开发出了多种类型的盾构机,包括土压平衡盾构机、泥水平衡盾构机和硬岩掘进机等,形成了完整的产品体系。
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盾构机凭借其优异的性能和可靠的质量赢得了广泛认可。从马来西亚到新加坡,从意大利到法国,中国盾构机已经出口到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了众多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这些成就不仅展示了中国制造业的实力,也为中国“基建狂魔”的称号增添了新的内涵。
“江海号”盾构机的成功研制和应用,是中国盾构机产业发展的又一里程碑。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在超大直径盾构机领域的技术实力,更为未来更多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隧道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江海号”在海太长江隧道项目中的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盾构机将在世界舞台上继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