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抗日战争第一枪的壮烈记忆
淞沪会战:抗日战争第一枪的壮烈记忆
1937年8月13日,上海闸北区,随着一声枪响,中国抗日战争的第一场大型会战——淞沪会战正式爆发。这场持续了三个月的战役,不仅是中国军队与日军的首次大规模较量,更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端。
淞沪会战爆发前,日军已占领北平、天津,企图沿平汉线南下,直取中国心脏武汉。为阻止日军这一战略意图,蒋介石决定在上海主动出击,将日军进攻路线由北向南改为由东向西,从而为持久抗战创造有利条件。
8月13日,中国军队第87师、第88师和独立第20旅率先投入战斗。随后,中央军、川军、湘军、桂军等各派系部队陆续参战,总兵力达75万人。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中国军队采取了灵活的战术,特别是在市区的巷战中,与日军展开激烈争夺。
在淞沪会战中,川军的表现尤为令人瞩目。1937年9月,第一批出川抗战的川军20军和43军26师抵达战场。10月9日,20军编入第19集团军序列,负责防御大场以北蕴藻浜沿岸。这一带正是宝山登陆日军的主攻方向。20军军长杨森立即下令反击,夺回陈家行。从10日到16日,20军在陈家行与日军展开反复争夺,连134师师长杨汉忠都负了重伤。
10月15日,友军防守的顿悟寺阵地失守,20军奉命连夜组织反击。408团团长向文彬率部冒雨发起冲锋,最前面的尖刀排冲到日军阵地前只剩1人。但后续官兵紧跟着冲入阵地,与日军展开白刃战,并最终夺回阵地。408团因此战功受到军委会通令嘉奖,团长向文彬更是破格晋升少将。
20军在陈家行、蕴藻浜一线坚守7天,全军伤亡8000人,牺牲1名团长、5名营长。11月中旬,中国军队主力撤出上海,20军又开赴常熟,顽强阻击日军整整一天,掩护主力安全撤退。
淞沪会战持续了三个月,中国军队虽然最终未能完全击退日军,但这场战役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展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同时,淞沪会战也激发了全国民众的抗战热情,为后续的持久抗战奠定了基础。
淞沪会战后,上海华界受到严重破坏,需要重建。而未受战火波及的租界一带,则进入了“畸形繁荣”的孤岛时期。这场战役不仅是中国军队与日军的军事较量,更是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御敌的历史见证。
淞沪会战,这场打响了抗日战争第一枪的壮烈战役,将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了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