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广州,总要吃顿“技术流美食”!这碗“坐”出来的面,老广都爱吃
来广州,总要吃顿“技术流美食”!这碗“坐”出来的面,老广都爱吃
说起广府面的代表,自然少不了那碗用大茅竹压出来的爽口竹升面。汤头鲜香、面身爽利,是广州人一年四季都离不开的地道美食。这个长假,让我们一起来品尝这道入选广州市级非遗名录的竹升面。
作为广佛地区的传统面食,竹升面是老广深爱的广式小吃之一。竹升面很早就流行于珠三角一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来上一碗竹升面,曾是广东人不可或缺的美食体验。2022年,竹升面制作技艺入选第八批广州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独特的制作技艺
竹升面之所以深受欢迎,离不开其独特的制作技艺——竹升面的制作共分为和面、压面、切面、煮面、熬汤等工序。
和面
传统的竹升面做法在和面时不加水,也不加鸡蛋,而是用鸭蛋和面粉混合和成面团。
压面
和面工作完成后,就到了最重要的压面环节——由做面师傅坐在竹竿一头,借用反复弹跳过程中的力一边按压一边移动,保证面团受力均匀。在一两个小时后的按压后,面团不仅得到醒制,而且筋度也会逐渐提高,被打成像布一样薄。
中国大酒店的师傅用大茅竹压面。图源:信息时报
竹升面挑选的竹竿要足够粗大,保证它有比较大的覆压面,可以代替人的双手。这个独特的压面技艺,也成了竹升面名字的由来——在粤语里,竹杠的“杠”和“降”同音,广东人逢“凶”化“吉”,逢“降”就化为“升”。于是,竹杠面,就成了竹升面,带有节节高升的美好祝愿。
切面
压好的面盖上湿毛巾醒面30分钟,便可以揉拉成一根根银丝一样幼细的面条。随着现代科技日渐发达,现在许多店家也选择用机器切割面条。
图:曾繁莹
煮面
煮竹升面也有讲究。开水到达沸点的时候,将竹升面放入锅中烫制约二十秒,就应立即捞起,用冷水快速冲淋,俗称“过冷河”,再放入滚水中煮约60秒,这样的竹升面才爽口弹牙,韧性十足。
过冷河是粤菜的一种烹调方法,将食品烫熟至七八成左右,然后把食物泡在冷水里面,通过热胀冷缩的作用将食品的营养和水分瞬间锁住。
熬汤
竹升云吞面的汤底,离不开用火炙烧过的大地鱼。大地鱼又分“油地”、“沙地”和“赤地”,其中质量最好的要属“油地”,肉厚而油分高。热力烘过后的大地鱼,被逼出原始的香气,用来煲汤,“一啖汤”水鲜香甜。
除此之外,虾皮、猪骨、瘦肉、鸡、红枣、胡椒都是缺一不可的煲汤靓料。将这些材料材料熬制3个小时以上,一碗鲜美无比的靓汤便出锅了!
竹升面所用汤料。图源:信息时报
在热气腾腾的竹升面上桌之前,撒入一把韭黄,添上一小撮虾籽,就足以令清甜的汤头鲜香兼具。趁热喝一口,果真鲜甜得不得了。可谓是:
一勺鲜汤,半寸韭黄,
四粒云吞,九钱面线。
竹升面的多种搭配
除了搭配云吞外,竹升面还有多种吃法
虾籽捞面
虾籽捞面,吃的就是“爽口”二字。渌面、过冷河、放猪油、添浇蚝油、甩水上碟,最后撒上适量炒香的虾籽,师傅一套动作如行云流水,不会耽搁一秒,为的就是让面身保持爽、弹。虾籽捞面上桌后更不能等,快速捞上几筷子,好让虾籽均匀地挂在面身上。
随虾籽捞面一同上桌的,必定还有那一小碗熬足五六个小时的靓汤。记得把汤喝到底哦,碗底那些橙红色的虾籽会告诉你,何谓“宝物沉归底”。
图源:信息时报
牛腩面
爽口的竹升面经过快速烫焯,再舀入焖好的牛腩,一勺浓汤随之倒入,最后加入浓郁的柱候牛腩汁作为灵魂,让你吃到的每一口粉面,都是浓浓的牛香味!
图源:美食导报
猪手面
你也许不知道,前年因电视剧《狂飙》爆火的“强哥猪脚面”,其中的面正是竹升面。
猪脚面,在广东更多称为猪手面。看似粗犷的“大猪蹄子”做起来却十分考究,历经二十种香料和酱料熬制,让猪手香气扑鼻、Q弹入味儿,一咬下去,骨肉分离,满满的胶原蛋白在口中蹦蹦跳跳,脚筋部分很有嚼劲。多重香料和酱料的冲击,在味蕾中碰撞出动人心弦的美妙乐章。
图源:美食导报、电视剧《狂飙》
竹升面的魅力也不止局限于广东。此前,竹升面因登上《舌尖上的中国》一度成为“网红打卡美食”,多家老牌竹升面店也登上米其林推介榜单,吸引了全球各地的旅客前来饮“一啖汤”。
外国友人体验压面过程。图源:南方+
一碗看似简单的竹升面,却需要老师傅在后厨忙活一整天,和面、压面、切面、煮面、熬汤……这千锤百炼的过程,正是为了保证了面条的口感,体现了广东人的食匠精神。如此口福,来广东,一定不能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