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路相伴,共护成长”困境家庭儿童个案服务 | 社工案例计划
“益路相伴,共护成长”困境家庭儿童个案服务 | 社工案例计划
本文是一个关于困境家庭儿童小明的社工案例分析,详细描述了社工如何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等方法,为小明提供全面的支持和服务。
案例背景
服务对象小明(化名),男,生于2013年,是经社区转介给社工的案主。小明家中有爷爷、奶奶和父亲4口人共同居住,父亲爷爷均视力残疾,尤其父亲状况更为严重,日常靠药物维持,无工作无收入,家庭经济困难,主要经济来源为低保金和爷爷的退休金、重残基金。
妈妈因患有神经性障碍疾病,在服务对象4岁时自杀,导致其从小缺乏母爱,再加上爷爷和父亲都视力残疾,使得小明性格内向,有自闭症倾向。虽然,小明的智力比较正常,但和同龄小朋友不合群,平时不出去玩,经常一个人在家待着玩儿平板,基本上没有玩伴,缺乏有效的同辈互动。学习成绩较差,家长无法对其提供学习上的帮助,对书本接受能力差,目前语文、数学、英语基本跟不上,自控力比较差,班上坐最后一排,老师平时不管不问。
分析预估
根据社区转介提供的信息,以及社工上门走访的评估结果,可以发现服务对象属于家庭因素导致的困境类型。借助生态系统理论分析,能够清晰的看到服务对象在个体层面、关系层面以及社会支持层面存在的问题与需求。
个体层面的心理精神状况不佳,需要提升应对挫折的能力
服务对象性格内向胆小,且有自闭症倾向,整个成长过程中因家庭经济状况差及母亲早逝缺乏母爱,且父亲爷爷均为残疾人,未拥有一个正常的成长环境。受到过很多磨难,导致其性格中敏感及压抑特质比较明显。同时由于缺少玩伴,极少出门,对与外人接触和沟通比较抗拒,且自身内部力量不足,没有能力去面对现实出现的问题。
关系层面缺乏同辈群体互动,需要建立起良好的同辈支持
服务对象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中基本不与同辈群体有互动。在学校生活中,老师没有引导好学生们积极、正面、合理的看待他的问题,而是选择忽略问题的存在。也没有及时纠正同学们对服务对象的不良态度,对服务对象脱离群体的行为听之任之。再加上家庭中,由于父亲的身体原因无法带领他与同辈群体接触,心有余而力不及,造成如今案主没有玩伴,沉迷于平板电脑。缺乏与同辈群体沟通的同时,学习成绩也很差。
支持网络层面的资源比较薄弱,需要提升有效的支持力量
家庭支持方面:家庭支持主体较少。母爱的缺失与父亲的残疾和家庭的贫困,使得服务对象不能拥有一个正常的家庭成长环境。父亲对于服务对象的成长状况比较忧心,大多数情况下受身体状况限制对孩子能提供的支持与帮助有限,且对于正确教育孩子缺少正确的方式方法。
学校支持方面:老师未给服务对象足够的关注,同学也未提供应有的帮助。服务对象自身对于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也缺乏主动性,导致自身对学校和朋辈群体能提供的支持的网络利用水平不高。
社会支持方面:由于服务对象父亲身体残障以及家庭经济原因,生活中难以结交到朋友,邻里之间几乎没有来往。虽然社区、低保中心及残联等正式支持网络会向服务对象一家提供一定的帮助,但是这些支持总体来看是有限的,社会支持网络资源较为单薄。
服务方案
服务理论
根据生态系统理论,服务对象的问题是来自于系统,个人生活中的问题必须放在生存环境中来认识和解决。社会工作者应该从与服务对象有关的生活环境的不同层次系统之间的关联入手。在本案例中,首先服务对象的父亲和爷爷均为视力残疾,家庭成员在生理方面的状况不乐观;其次,来自家庭经济压力、家庭照顾压力、父亲教育能力的影响,给服务对象在心理上造成较大负担;最后,服务对象性格内向,与同辈群体的交流互动缺乏。因此,在介入时也要从生理、心理和社会支持等层面着手。
社会支持网络是指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帮助、服务和新的社会接触。社会支持是由社区、社会网络和亲密伙伴所提供的实际的工具性或表达性支持。一方面,服务对象家庭监护能力的孱弱,致使能为其成长提供的社会支持资源较少,缩小了自身家庭的非正式支持网络。另一方面,服务对象与家庭成员、同辈群体的互动层次较浅,难以获得足够的表达性支持,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服务目标
加强个案跟进,提供参加个人生活、学习能力培训的机会,改善个体层面的心理精神状况,提升应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
提供参加集体活动、同辈群体交流的平台,协助增强与同辈群体的互动频率、互动质量,逐步建立起良好的同辈支持。
改善与家庭成员、学校、社区的关系,提升服务对象支持网络的水平,能在生活照顾、教育学习等方面提供有效支持。
服务过程
线下支持聚合力,云端学习添动力
在2022年秋期开学到来之际,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给成都人民带来了一次严峻的挑战。疫情牵动人心,为打好疫情防控攻艰战,根据相关要求,全市中小学校纷纷采取线上教学方式开学。在改变老师传统授课模式的同时,也让学生的上课方式带来重大变化,从线下教学到云端课堂需要学生人手一台智能设备。在智能化时代,大多数家庭都不存在太大问题,而这对于服务对象小明来说却犯了难。一方面缺乏专门用于上网课的智能设备,另一方面不懂线上软件的操作使用,爸爸和爷爷因视力残疾能提供的支持非常有限。
在社区的转介后,社会工作者便主动上门了解情况,决定通过面向社会募集二手智能手机解决设备问题,并协助安装教学软件,教授软件使用方法。经过社会工作者一番努力,服务对象的线上课程得以顺利进行,这一过程中双方也建立起了基本的专业关系。
家长教育培训,改善亲子沟通
跟进中社工发现服务对象因自幼母爱的缺失以及父亲的残疾,使之不能拥有一个正常的家庭环境,由此内向胆小,且有自闭症倾向,性格中敏感及压抑特质比较明显。面对家庭教育层面的缺失,社会工作者先是多次上门和父亲沟通,询问其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分享工作者自身子女教育的经验。再是鼓励父亲多与服务对象互动,多给予正面的引导,让他感受到家庭的关爱和温暖。最后则充分调用资源提供专业支持,依托举办的困境儿童家庭亲子沟通教育提升沙龙,邀请到成都市儿童福利院家庭教育指导师做分享。通过参加主题沙龙,让服务对象的父亲明白家长是孩子的榜样,是孩子的支持者,需要引导孩子积极向上。在逆境中提高抗压能力、树立自信,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逐步走出家门,构筑互动平台
服务对象自身性格内向,与同辈群体的交流互动缺乏,非常缺乏有效的社会互动和同辈支持。因此,社会工作者依托困境儿童抗逆力提升示范项目的推进,主动邀请服务对象参与各种小组和集体活动,引导其逐渐的迈出家门,融入同龄人群。
在社会工作者支持下,服务对象先后参加了成长赋能主题小组,与组员一起提升生活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抗压心理能力、沟通交往能力等,在飞羽丛林的素质拓展中勇敢挑战自己,在北川生命教育研学中感悟成长与生命的真谛,在奎星星剧场的示范主题活动登台表演展现己身能力。通过一次次活动的积累,服务对象得以逐渐敞开心扉,以更主动的姿态与小伙伴玩耍,在过程中进得到持陪伴,提升自己的抗压能力、生活适应能力。
搭建支持网络,多方链接资源
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搭建:受家庭的客观因素影响,服务对象成长于母爱缺失、父爱不足的环境中,自身性格的内向又使其无法获得足够的朋辈关系支持。因此,社会工作者既为其父亲提供家庭教育能力提升指导,又借助专业平台创造增进社会参与、拓展交际网络的良好机会。除常规的个案跟进之外,项目的每次活动都会尽力邀请服务对象参与,以让他在过程中能够去认识并交到新朋友。
正式社会支持网络搭建:该服务对象系社区转介而来,所以社区也时刻关注服务过程。经双方面共同努力,服务对象的情况逐渐被街道妇联、关工委和所在学校重视起来,都在各自领域尽己所能的为服务对象提供政策、物质等支持。
服务成效
鉴于服务对象是因家庭因素导致的困境,因而在介入之时除了服务对象本身,社会工作者还将其家庭也适当纳入到到服务中,有针对性协助改善服务对象家庭状况,帮助服务对象自身和家庭层面的保护性因素得到同步提升,进而能更加积极乐观应对生活出现的挑战。
充分依托社工服务资源,搭建社会参与的平台:通过项目的开展,社会工作者为服务对象提供参加生活技能、学习能力培训的机会,在成长赋能小组中改善自身精神状况,提升挫折和困难应对能力。
着眼整体,赋能家长,促进家庭教育环境改变:服务对象的重要致困因素在于家庭功能缺失和能力不足。因此,为其父亲提供亲子沟通教育赋能培训,鼓励亲子互动和正向教育,有利于改善服务对象在家庭中的不利处境。
多方入手,构筑完善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一方面提供同辈群体交流的机会,增强同辈互动频率,逐步建立起良好的同辈支持。另一方面,从学校、社区等正式部门介入,为服务对象寻求更多支持,改善在教育学习、生活保障方面的困境。
反思与总结
社会问题层面的反思
《国务院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从家庭困境、自身困境和监护困境三个维度,将困境儿童划分为家庭困境、自身困境和监护困境儿童。本案例中的服务对象是由于家庭维度的贫困状况,导致其出现教育方面的困境,在整个街道层面困境儿童的类型复杂多样,介入前必须精准分析服务对象的致困因素才能精准施策。
专业价值层面的反思
困境儿童作为特殊群体,服务中的污名化议题是不可忽视的伦理问题。困境儿童自身及家庭面临不同程度问题,对于他们的介入应该是朝向促进社会融入、提升社会发展能力,努力为困境儿童的正常融入创造条件。
在服务过程中,面对进展缓慢、成效不明显的状态,社会工作者内心出现了无力感等负面的想法。基于专业价值,社会工作者应该对每一名服务对象都给与关心和尊重,应充分认识和理解服务对象个体的差异。坚守人有自我改变、成长和不断进步的潜能。正是出于这样的坚持,我们才能把服务进行下去。
抗逆力的提升可以从个体、关系、社区等不同层面介入,因此需要调动的资源也非常多元化。所以,社工要为困境儿童提供利益表达、社区调研、发现问题、沟通协商、互相协作、体验服务的实践平台,促进困境儿童正向积极地社会化。
本文原文来自社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