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不想回家?年轻人有话说!
春节不想回家?年轻人有话说!
2025年春节前夕,一项引人注目的数据显示:多家互联网公司选择提前放假,最长达到18天。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当代年轻人对春节假期的全新态度。
为什么不想回家?
“回家过年太贵了!”这是许多在外打拼的年轻人共同的感慨。交通费、礼物、红包等支出,对于一些收入不高的年轻人来说,确实是一笔沉重的负担。有网友在小红书上分享:“一年到头省吃俭用,回家一趟就花光了积蓄。”
除了经济压力,家庭压力也是年轻人不愿回家的重要原因。催婚、催生、攀比等现象,让春节变成了“压力山大”的时刻。一位网友在小红书上写道:“从小就是乖乖女,现在却害怕回家,因为每次都会被问到什么时候结婚,工资多少,真的烦死了!”
工作繁忙也是年轻人无法回家的重要原因。一位互联网公司的员工表示:“公司年底项目多,加班是常态,根本抽不出时间回家。”还有的年轻人为了职业发展,选择留在工作地继续奋斗。
当然,也有年轻人是出于个人选择不回家。他们追求独立、自由的生活方式,不愿意被传统的过年方式所束缚。一位在杭州工作的年轻人表示:“一个人过年虽然寂寞,但精神是自由的,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度过春节。”
年轻人的选择
面对回家过年的压力,年轻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有人选择提前回家陪伴家人。携程客服部员工杨润琪已经有5年时间没回老家过年了。她在江苏南通工作,回老家内蒙古赤峰最快需要8个小时,要抢机票、抢大巴票,往年高峰期根本抢不到。今年错开春运高峰,她提前买到票,终于能回家过年了。
有人选择就地过年,独自度过春节。一位网友在小红书上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一个人过年也要好好爱自己,可以给自己做一顿丰盛的大餐,买一束喜欢的鲜花,做那些一直想做却没时间做的事情。”
有人选择通过旅行等方式度过春节。一位在北京工作的年轻人表示:“与其在家面对各种压力,不如出去旅行,既放松了心情,又增长了见识。”
专家解读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胡小武将“断亲”定义为“懒于、疏于、不屑于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互动和交往的一种现象”。他认为,青年“断亲”现象成为社会常态,但他们会随着自身的年龄增长、持续社会化和成家立业、结婚生子而重新回归亲缘关系网络。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沈奕斐认为,过年不仅仅是为了那些短暂的放松与欢笑,它提醒我们,生活本应有片刻的无拘无束,一点点的放肆,一点点的突破,让平淡的日子有了被闪光记忆点亮的可能。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严飞则指出,我们不应把年轻人的“叛逆”简单粗暴地看作是对长辈权威的否定,而是应当看作是他们试图争取更多自主选择权、达成自我实现的渴求。
寻找适合的过年方式
无论是选择回家还是不回家,每个年轻人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过年方式。有人通过提前回家陪伴家人,有人通过独自过年寻找自我,有人通过旅行等方式放松心情。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过年回家,并非为了丰盛的年夜饭,也不是昂贵的礼物。家人期盼的,不过是围坐一起,吃顿热乎饭,聊聊家常。”无论选择何种方式过年,最重要的是找到让自己开心舒适的方式。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或许应该重新思考“过年”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一个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归属感和幸福感的时刻。无论是回家还是不回家,每个选择都值得被尊重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