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表情符号日:回顾emoji十五年进化史
世界表情符号日:回顾emoji十五年进化史
今天是7月17日,第十个世界表情符号日!自2014年由Emojipedia创始人Jeremy Burge设立以来,这个特别的日子已经走过了10年历程。作为数字时代的重要表达工具,emoji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沟通方式,更成为了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通用"语言"。
从像素到标准:emoji的15年进化史
时间回到2008年,苹果公司在日本与软银合作推出了第一套表情符号,包含471个图标,涵盖了77种情绪。这一创举标志着emoji开始从日本走向全球。
2010年是emoji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负责整理和编码世界上大部分文字系统的Unicode联盟,将emoji纳入了自己的标准中。这意味着emoji在全球范围内的跨平台兼容得以实现,人们可以在不同设备和平台上顺畅地使用emoji进行交流。
跨平台差异:emoji的"方言"之谜
虽然emoji有了统一的编码标准,但不同平台的设计风格却各具特色。Unicode联盟主要负责emoji的审核、管理和编码等工作,而设计emoji外貌的任务则交给了各个平台。
苹果:emoji设计最为立体和写实,细节处理细腻,有些emoji看起来几乎和实物一样。苹果每年都会比其他平台更快上线新的emoji,因此给大众留下深刻印象。
谷歌:2013年推出了Blob emoji,这些emoji都是不规则的软糖形状,被用户们称为"果冻人"或"布丁"。2017年后,谷歌更新了设计,向其他平台的风格靠拢。
微软:之前一直是带有黑边的卡通化风格,但在2021年11月份推出的Windows 11更新中,微软替换了所有emoji的设计,采用了新的Fluent Design样式。
三星:经历了大幅度的设计修改,2018年更新了所有emoji的设计,保留了强烈的卡通风格。
未来展望:emoji的无限可能
随着技术的发展,emoji也在不断进化。从最初的静态图标,到如今的动态表情,甚至AR增强现实表情,emoji正在以更多元的形式融入我们的生活。
Unicode最新版本已收录上千个emoji,涵盖了更广泛的文化元素和表情。同时,各平台也在持续更新emoji设计,以减少跨平台差异,让沟通更加顺畅。
emoji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表情符号,它更像是一种全球通用的数字语言,连接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数字时代,emoji将继续进化,为我们带来更多乐趣和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