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塔克拉玛干到红海:沙漠施工的环保创新之路
从塔克拉玛干到红海:沙漠施工的环保创新之路
2024年11月28日,随着最后285公里的防护带成功合龙,世界最长的环沙漠绿色生态屏障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正式闭合。这条长达3046公里的绿色长城,不仅锁住了“死亡之海”,更开创了沙漠治理的新篇章。
塔克拉玛干的绿色奇迹
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33.76万平方公里,年降水量仅5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500毫米以上,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40多年来,新疆在沙漠周边建起了2761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为了补齐最后的空白区,新疆于2023年11月启动了沙漠边缘阻击战,采用“阻沙先行、固沙为主、固阻结合”的策略,通过高立式沙障、草方格、宽林带三道防线实现固沙阻沙。
在治理过程中,新疆探索出了多种创新模式:于田“梯田治沙”、沙雅光伏发电抽水治沙等。预计到2030年,新疆将完成3514.49万亩沙化土地治理。这场生态治理攻坚战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更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以于田县为例,通过种植沙漠玫瑰、梭梭接种肉苁蓉等,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沙漠中的绿色能源革命
在地球另一端的沙特阿拉伯,一场绿色能源革命正在红海之滨悄然展开。作为沙特“2030愿景”的旗舰项目,红海新城将建设50个酒店、1000多座住宅和1个国际机场,全部采用绿色电力。
中国电建所属山东电建三公司承担了该项目的EPC总承包工作。项目团队在沙漠中建设了5个光伏电站和6个储能电站,由607个储能集装箱组成,设计总储电容量达到1.3吉瓦,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离网储能项目。这种“光伏+储能+内燃机发电”的智能微电网系统,不仅满足了新城的用电需求,更展示了中国企业在沙漠施工中的技术创新实力。
从新疆到沙特:沙漠施工的环保新趋势
对比这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沙漠施工环保措施的几个新趋势:
多技术融合:从单一的生物治沙转向生物治沙、工程固沙、光伏治沙等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
智能化管理:引入智能微电网和储能系统,实现能源供应的智能化管理。
生态与经济并重: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注重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政企合作新模式:通过政策引导和企业参与相结合的方式,形成防沙治沙的新机制。
从塔克拉玛干到红海新城,这些创新实践不仅展示了中国在沙漠治理和环保施工方面的技术实力,更为全球沙漠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