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推出新健康评估体系:重点关注“离健康还有多远”
中国科学家推出新健康评估体系:重点关注“离健康还有多远”
中国科学家团队近日在《国家科学评论》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推出"健康状况图谱"(HSM)这一创新性健康评估体系。该体系通过"健康表型状态评分"和"弹性稳态评分"两个维度,为个体代谢健康状况提供全面评估,有望推动健康评估模式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该图为3D散点图,反映“健康状况图谱(HSM)”的两个维度——“健康表型状态评分(HPS)”和“弹性稳态评分(HRS)”与代谢综合征患病率的相关性关系。
近年来,随着对健康定义的深入探讨,有专家指出,单纯依靠临床疾病的诊断标准来定义"健康",可能会错过疾病的最佳逆转和干预窗口。针对这一问题,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林旭、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曾嵘等专家团队,提出了全新的"健康状况图谱"(Health State Map, HSM)评估体系。
HSM是一种二维代谢健康评估框架,由"健康表型状态评分"(Health Phenotype Score,HPS)和"弹性稳态评分"(Homeostatic Resilience Score,HRS)两部分组成。其中,HPS基于空腹数据,而HRS则基于餐后动态变化数据。相比于传统的基于空腹数据的评估方法,HSM能够更全面地反映个体的代谢健康和营养适应能力。
研究发现,在HSM模型中,"弹性稳态评分"能够分辨更细节的代谢性状,比如不同个体在餐后糖、脂和氨基酸代谢应答方面的差异。此外,研究还发现,体力活动水平、夜晚睡眠时长以及特定的肠道菌群结构与个体的内稳态弹性显著相关。
多位领域内专家对这一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吴家睿表示,HSM为重新定义代谢健康提供了一种全新工具。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顾正龙指出,该研究揭示了同一参与者在HRS与HPS之间存在完全不同的代谢特性。欧洲科学院院士、牛津大学教授陈铮鸣认为,如果HSM能够通过外部数据验证,这将是重新定义代谢健康的标志性转折点。
这一研究是中国科学院先导项目"多维大数据驱动的中国人群精准健康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果有望为未来的健康干预、预防和治疗策略提供重要信息。
本文原文来自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