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最新研究:免疫球蛋白与衰老的秘密
中国科学院最新研究:免疫球蛋白与衰老的秘密
近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研究组、曲静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张维绮课题组及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顾颖团队合作,在顶级期刊《细胞》(Cell)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揭示了免疫球蛋白与衰老之间的密切关系。这项研究不仅首次构建了高精度的泛器官衰老空间导航图,还发现了免疫球蛋白的积累是衰老的关键特征和驱动因素,为延缓衰老及防治相关疾病开辟了新路径。
构建衰老空间导航图,揭示组织结构失序
研究团队通过对数百万空间位点的精细解析,构建了小鼠9种重要组织器官(海马、脊髓、心脏、肺、肝脏、小肠、脾脏、淋巴结和睾丸)的高精度衰老空间地图。这一泛器官衰老空间导航图(Gerontological Geography,简称GG)揭示了超过70种细胞类型的分布特征,为理解衰老过程中的组织变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详细数据。
研究发现,跨组织器官水平的空间结构失序和细胞身份丢失是系统性衰老的共性特征。例如,衰老会导致脾脏白髓边缘区结构受损、淋巴细胞池萎缩和肝脏细胞分区紊乱等空间结构破坏。这些组织空间结构的变异可能是器官功能衰退的重要诱因。
免疫球蛋白积累:衰老的关键驱动因素
研究团队进一步构建了针对衰老空间位置的特异性敏感基因集,识别出关键的衰老敏感位点(Senescence-sensitive Spots,SSS)。特别是在免疫器官中,负责抗体合成的浆细胞以及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细胞是SSS微环境的主要构成,且这些细胞的免疫球蛋白相关基因表达水平随着与SSS距离的减小而升高。
更令人瞩目的是,研究发现在人类和小鼠衰老过程中,IgG蛋白在多个组织器官中累积,表明IgG水平上升可作为新的衰老生物标志物。研究证实,IgG能够直接引起人和小鼠的巨噬细胞和小胶质细胞衰老并释放炎症因子;而将IgG直接注入年轻小鼠体内,能够诱导全身多组织器官衰老。
创新干预策略:基于反义寡核苷酸的治疗方案
基于这一重要发现,研究团队开发了基于反义寡核苷酸(ASO)的干预策略。通过减少小鼠组织中的IgG含量,成功延缓了多器官衰老。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免疫球蛋白相关衰老表型(Immunoglobin-associated Senescence Phenotype,IASP)在衰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更为延缓衰老及防治相关疾病提供了新的科学基础。
展望未来: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
这一突破性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衰老机制的理解,更为未来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方向。例如,通过监测IgG水平评估人体生物学年龄,开发针对IgG或其下游通路的干预药物,以及探索基于抗体的免疫疗法对衰老的影响等。
随着研究的深入,免疫球蛋白与机体衰老之间的联系将引发更多科学探究。例如,免疫球蛋白在衰老过程中的细胞起源、基因组层面的调控机制、是否针对自身抗原产生靶向中和活性、能否依据免疫球蛋白的累积评估人类生物学年龄、是否有潜力成为衰老相关疾病的标志物和驱动因素、能否通过靶向IgG或其下游通路干预衰老及相关疾病、基于抗体的免疫疗法是否可能因过度应用而加速机体衰老或退变。期待科技进步能逐步揭晓这些谜题。
这一研究的发表,标志着我国在衰老机制研究领域再次取得重大突破。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距离破解衰老之谜的目标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