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彦波:上任就炸毁当地地标,外号耿拆拆,百姓先骂后赞永不忘
耿彦波:上任就炸毁当地地标,外号耿拆拆,百姓先骂后赞永不忘
2013年,大同市惠民西城小区的居民自发筹集资金,每人出一元钱,为时任市长耿彦波购买鞋子。这一举动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向来送礼都是好烟、好酒、好茶,还有人直接送黄金首饰和现金,大同市民给市长送鞋确实稀奇。
而且还有一部以耿彦波为主角的纪录片,片名叫《大同》,又名《中国市长》,曾获得过台湾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
一部分人说“大同的今天,离不开耿彦波的功劳”,还有一部分人说“什么中国市长,耿拆拆就是一个疯子。”
评价如此极端,耿彦波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算是一位好市长吗?
“耿黄牛”与“耿拆拆”
2008年2月,一纸调令,耿彦波成了大同市委副书记、副市长、代市长。
不久,一辆低调的公务车驶进了大同,没有热烈的欢迎仪式,没有互相客套的寒暄。
上任的第二日,身高一米七几,身材瘦长的耿彦波,踩着他那双落满灰尘的旧皮鞋,考察了大同的旧城墙、棚户区、道路工业情况。
曾经的秦汉要塞、北魏都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煤都,已经从骄傲变为沦落;原本拥有众多世界级旅游宝藏,却被人戏称为“世界上最丑陋的城市”。
耿彦波看到的也是如此,古城墙在历史长河中斑驳,随处可见城砖缺一块、少一块;道路拥堵坑洼,路面流淌着因下水系统不好而上涌出的黄色废水。
这时的大同约有16万居民,还居住在条件恶劣,医疗、教育设施不完善的棚户区。
耿彦波深知自己责任重大,而打造一个崭新的大同,必须猛药去沉疴。
大会上,他强调自己的主政理念,既然大同有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必须利用起来。
耿彦波将自己“一轴双城”的规划说出来,以御河为界,西边是古香韵味的旧城,东边是科技感十足的现代化城区。
一刻都不能停歇,市规划局的同志考察地形,出设计图,修改到耿彦波满意为止。
动工前,项目资金要到位,可他一下子规划了一整个城市,要拆除的建筑物比往前5年的还要多,该是多么庞大的一笔资金。
大致算了一下,大同市往后6年的投资需要约600多亿元,钱从哪里来?
耿彦波绞尽脑汁,想方设法搞钱,先贷款100亿元,政府自筹100亿元,再找中央和省里要50亿元支持资金,另外的250亿慢慢来,靠“经营城市”攒出来。
每一笔钱都来之不易,每一分都应该花在刀刃上,他不坐办公室喝茶看报,亲自走过每一处工地,了解哪种安全帽的质量更好,哪里的工程干得好,哪里的项目老板偷奸耍滑。
耿彦波在工地多过办公室,大同市的群众见市长的次数多过局长。
头戴安全帽,一身土,两脚泥就是他的形象,前一刻还在跟施工方、政府工作人员协商工程,后脚他就坐上车,穿上干净的外套,到省里和北京开会去了。
耿彦波的雷厉风行体现在方方面面,下级官员做错事,他直言不讳地批评;同领导班子的其他同志意见不合,他也能大吵起来,吵到对方服为止;遇到工程老板搞豆腐渣工程,对方不改正,他还能跟对方厮打起来。
耿彦波说自己喜欢读《诗经》,常看《四书》《五经》,骨子里是个文人,可他干的事情桩桩件件都更像莽夫,虎得很。
他的豪赌,赌上了自己的政治前途,也赌上了大同的未来,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满意他的做法。
大同市的一位同期官员,公开指责耿彦波;城市各条道路都在施工,城区严重堵塞,棚户区、违规建筑成点状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每一处都在施工,因工程受影响的居民,喊他“耿拆拆”,说他指到哪,拆到哪。
耿彦波身上,褒贬不一,在一时骂和千秋骂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为了大同,他付出了健康,多次在工地上晕倒,妻子也说“谁能让他休息一两日,我感谢他”。
他的这些付出都值得吗?
久久为功,功成不必在我
在来到大同之前,他已经靠“拆”和“修复文物”的方式,打造了灵石县王家大院和榆次市的常家庄园。
王家大院修复后在2002年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2014年实现门票收益3000万元。
而榆次市的常家庄园,也曾被评为4A级景区,不仅获得不菲的门票收益,还曾是全国影视特定的拍摄地。
这些都是后来看得到的效益,想当初,耿彦波刚上任时大拆特拆,连榆次市的地标建筑凌云大厦都拆除了,受到了不少误解。
其实,他每到一个地方,都结合当地的情况列出发展规划,方式虽然激进,心是好的,政策也是好的。
以山西太原为例,拆迁之前,主城区有80多个城中村,37个棚户区,11万人的生活质量得不到保障。
而且,环境、大气污染问题严重,长期下去很难不变成一个毒都,人人都要逃离太远。
自2013年任太原市市长,他就准备将太原打造成一个具有唐风晋韵的现代化都市。
文化是太原必须保留的底色,太重智能制造,注重信息产业、大数据产业是太原的发展动力。
此外,交通、医疗、教育等各个方面都要兼顾到,再以城市带动周边地区,以点及面,逐步发展。
耿彦波每到一地,上任后都非常急,他不是在为自己的政绩着急,主要是他的时间不多,想在任期间多做一些,给继任者少添一些麻烦。
从大同市离任时,向来不关心领导换届的群众,自发扯起感谢耿彦波的条幅,希望他能够留下来,继续建设大同。
群众看到了大同的变化,记住了耿彦波的贡献,被点燃了希望。
然而,耿彦波明白,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他所做的只为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人民,为这里开一个好头。
如今,耿彦波有了新的职责,他担任山西省政府参事,主抓能源革命转型课题,继续发光发热;
如今,大同市、太原市焕然一新,正应了“久久为功,功成不必在我”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