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然博物馆镇馆之宝:黄河古象与马门溪恐龙
上海自然博物馆镇馆之宝:黄河古象与马门溪恐龙
在上海自然博物馆的众多珍稀展品中,黄河古象和马门溪恐龙无疑是两颗最耀眼的明珠。这两件镇馆之宝,一件是世界上最大的象,一件是脖子最长的恐龙,它们不仅展示了地球生命演化的奇迹,更见证了中国古生物学研究的辉煌成就。
黄河古象:世界最大的猛犸象
在博物馆的展厅中,黄河古象的化石骨架静静地矗立着,仿佛一位远古的巨人,向参观者诉说着20万年前的故事。这具黄河古象化石,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大的象类标本,也是唯一以中国城市命名的猛犸象种类,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历史意义。
黄河古象的体型令人震撼:体长8.5米,门齿长达3.7米,体重约10吨。它那庞大的身躯和粗壮的四肢,让人不禁想象它在远古时代漫步于黄河流域平原时的壮观景象。黄河古象的发现,不仅为我们揭示了古代大象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还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当时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的重要线索。
这具珍贵的化石标本发现于1979年,当时潍县望留(今潍坊市潍城区望留街道)武家村村民在挖井时偶然发现疑似动物化石。随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金昌柱主持发掘工作,经过整理研究,于1983年正式发布“潍坊象”命名。黄河古象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我国古生物学研究的空白,更为人类理解地球生命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马门溪龙:脖子最长的恐龙
在博物馆的“生命长河”展区,一具长达22米的恐龙化石模型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这就是著名的合川马门溪龙,一种生活在1.5亿年前侏罗纪晚期的大型蜥脚类恐龙,也是世界上脖子最长的恐龙。
马门溪龙最引人注目的是其极长的颈部,几乎占据了身体的一半。它拥有19节颈椎,这样的结构使它能够在不移动身体的情况下,通过扭动脖子吃到周边的食物。然而,彼此交叉的颈肋也限制了颈部的灵活性。这种独特的身体结构,展现了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的奇妙之处。
1957年,这具珍贵的化石标本由石油地质勘探队员在今重庆市合川区太和镇附近发现,随后由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杨钟健院士定名。马门溪龙的发现,不仅丰富了人类对恐龙世界的认知,更为研究侏罗纪晚期的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线索。
这两件镇馆之宝,一北一南,一象一龙,跨越了数千万年的时光,在上海自然博物馆相遇。它们不仅是自然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人类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象征。站在它们面前,我们仿佛能听到远古生命的低语,感受到地球母亲跳动的脉搏。如果你有机会来到上海自然博物馆,一定不要错过这两位来自远古的“巨匠”,它们将带你穿越时空,领略地球生命的壮丽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