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女孩金毓欣:春节不回家背后的心酸
深圳女孩金毓欣:春节不回家背后的心酸
随着春节的临近,深圳女孩金毓欣做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决定:不回家过年。她选择了在社交平台上寻找过年“搭子”,以逃避家庭的压力、长辈的催婚和代际沟通障碍。金毓欣的故事并非个案,许多年轻人都在面对类似的问题。这种现象不仅揭示了当代年轻人对传统节日态度的变化,也反映了他们对自我认同和社会归属感的新追求。
逃离催婚的春节
金毓欣的老家位于粤西,距离深圳400多公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不过是一个周末的旅行距离。但对于金毓欣而言,这段路程却像是横亘在她和家乡之间的一道鸿沟。
“说实话,当时去社交平台上找过年搭子,就是灵光一现。”金毓欣坦言,她原本还有些犹豫,甚至想过回老家。“没想到,帖子发出来以后,那么多人评论,原来留深过年的人这么多。”评论区里,留深的原因各种各样:有的人家庭情况复杂;有的人要带孩子回婆家过年;有的是跟家里人有隔阂;有的是被安排了春节值班……
金毓欣说,她平时跟朋友们聊起回家过年,大家一致的感觉就是“没意思”,感觉回去也很无聊。长辈催婚是躲不掉的,除此之外,大家离家太久,回到老家也有点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去哪里玩,也不知道玩什么。我们春节假期无非就是初一到初七,浑浑噩噩几天什么没干就过去了。
现在回到老家,同龄人要聚在一起也不容易,表姐表妹们都结婚生子了,要忙自己小家庭的事情,在外面工作的同学,要么根本没回来,要么去了亲戚家,能聚在一起的机会也很少。
走亲戚的话,长辈们无非就是催婚、介绍对象,说服你去相亲。我们那边的相亲节奏,是今天见面、明天见家长,后天就要订婚。完了两人再商量,是一起去深圳还是回老家上班。对于这套流程,我是既不能接受,也不能理解。
金毓欣记得有一年春节,跟一个男生相亲,她说她在深圳上班,那个男生说,结婚咱们再慢慢培养感情。他说的话,跟长辈一模一样。你说我上了一年班,累死了,回到家里还要遭这个罪。
相完亲你想推辞也很难,你说这个不行,长辈要么给你介绍新的,要么说服你接受这个,这个挺困扰我的。
老家的同龄女生,人生际遇大概分两种。因为重男轻女的老思想,老家早早辍学打工的女孩不少,这部分女生一般结婚很早,有的是家里安排的对象,有的是在外面打工谈的男友,因为意外怀孕早早结婚的概率很大,大概占八成。这些早早结婚的女生,有一部分已经离婚了。我妈最近不怎么敢催婚了,这也是其中一个原因。读过书的女生,不管是读的职校,还是大专本科,选择就相对自由一点,大多还是自己选的结婚对象。
金毓欣大学毕业六年了,读大学那会儿,她妈妈就开始问她有没有对象。按她妈妈的想法,最好是嫁到隔壁那条街,找一个工作稳定的男孩子,先结婚,再慢慢培养感情。
前两年,因为妈妈催婚,一通电话就问恋爱了吗,什么时候结婚,然后又介绍一些奇奇怪怪的对象给她。她很烦很烦,差不多有一年时间,她们都不怎么讲话的。后面她慢慢理解她了一点,2023年她外婆去世了,其实她妈妈是很孤单的,她需要陪伴,想跟她们多说说话,但是双方又没有更多的共同话题,她的工作她也不明白,她只能跟她讲恋爱结婚这些事情。
前几年春节,因为作息问题她跟妈妈也吵过不少架。他们在深圳,夜里12点睡觉都算早的,但是她妈在老家,八九点就睡了。晚上10点钟她妈会问她,你为什么半夜三更不睡觉啊。包括父母早上是一定要吃早餐的,她都没有吃早餐的习惯,在这些生活习惯问题上,大家分歧太大了。
家里人也很介意,你有没有在家吃饭。他们觉得,我按照你的口味做了这么多,可你还要跟朋友出去吃,老想着往外跑。其实年夜饭过后,他们每天吃的都是前面的剩菜,天天大鱼大肉,很腻,而且她陪他们的时间也蛮多的。
春节无聊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过年都没什么年味了,跟小时候完全不一样。
金毓欣小时候过年,觉得特别有意思,特别有仪式感。从买好新年衣服起,她就开始期待过年了,每天都问妈妈什么时候过年。她平时都穿堂姐表姐剩下来的衣服,只有春节才买一次衣服,所以对过年特别期待,特别兴奋,甚至大年三十都睡不着。
而且过年多好啊,不止有新衣服,还有红包,还能跟着一群小孩子去疯玩,过年那一晚上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家里没有门禁,大半夜堂兄带着他们去山上点鞭炮,年初一大堂哥带着他们几个弟妹去爷爷家里逗利是,你干什么都不用担心挨骂,因为过年要说吉祥话。
小时候过年特别有仪式感,曾外祖母会提前准备长粽,大伯母准备糍粑,长辈们要准备好多东西,拜神点香火,小孩子也在一旁凑热闹,他们年夜饭也有讲究,一定要剩个鱼头,其他饭菜也不能吃完,这样才年年有余。
以前大家很郑重其事地对待春节,平时不管多忙,这一天什么都可以不管,全家人一定要整整齐齐坐下来聊聊天。
疫情以后,亲戚们的拜年也简化成了电话拜年,春节成了一个很平常、随意的节日。小家庭各过各的,像去年,她妈妈为了挣三倍加班工资,大年三十都在上班,弟弟也是年三十才回到家里,奶奶身体不好,包长粽的任务交给了妈妈,她只觉得累,力不从心。现在她感觉春节,是个让人特别疲惫的节日,大家都很仓促、很赶,有点疲于奔走的感觉。
金毓欣觉得比较理想的春节假期,首先要有自己独处的时间,有一个自我对话、内省的空间。也要有一群聊得来的朋友,大家不一定很熟悉,但是要有相近的观念,或者说,大家有一个互相包容,平等交流的关系,他们也能在聊天中,看到不一样的生活和视角。在老家跟同龄人聊天,对方不是劝你早点结婚,就是吐槽自己孩子怎么不听话,她实在是听腻了。
她在社交平台上找搭子,主要是想约一顿热热闹闹的年夜饭,过年嘛还是要有过年的氛围和仪式感,起码一群人能找点乐子。
这几年,在工作、婚姻问题上,她跟父母的分歧消减了很多。
家庭矛盾下的春节困境
与金毓欣不同,袁岭是土生土长的深圳人。对她来说,春节不回家的选择,更多源于家庭矛盾的困扰。
去年春节,袁岭只在家待了一天,初一一家人争吵过后,她回到了自己的住处,独自过完剩下的假期。前年春节,她与父母、弟弟回到西南老家过年,琐碎的家庭矛盾,牵连起过往未愈的伤疤,她在房间里独自待了一周,仅靠零食果腹。
最近一次回到家里,袁岭告诉母亲,她不打算跟家人一起回老家过年。母亲显得毫不在意,只答了一句“随便”,没有挽留,也不好奇原因,像生活中很多时候一样。袁岭还是无法适应这样的忽视和冷淡,母亲的态度激怒了她,两人又吵了一架。
“只要跟他们保持距离,我过得其实挺好的。可能以后我都不会跟他们一起过年了”,袁岭说。
即便寻找过年搭子的帖子,已经注明了“仅限女生”,袁岭还是收到了部分男生的私信,还有人留言“那不如找个男朋友更好”。袁岭回复对方,“我只是不敢一个人过年,不是脑子有病”。“不是什么问题都能靠找对象来解决,找了男朋友,说不定一个问题变成无数个问题”,袁岭说。
春节焦虑:一个时代的缩影
金毓欣和袁岭的故事,折射出当代年轻人对春节的复杂情感。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身医学科侯正华副主任医师指出,春节焦虑源于现实体验与预期不符,以及社交压力。年轻人既要面对亲戚间的攀比、父母的催婚催生,又要应对长辈的生活询问,这些都可能引发焦虑情绪。
社交媒体上,关于“春节社交焦虑”“断亲潮”的讨论热度持续攀升。许多年轻人因社交压力而对回家过年产生纠结,既不想面对过多的人际交往,又担心不回家会显得不近人情。这种矛盾心理,反映了年轻人对传统家庭观念的重新思考。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胡小武将“断亲”定义为“懒于、疏于、不屑于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互动和交往的一种现象”。调查显示,年龄越小,与亲戚联系越少,绝大多数“90后”及“00后”年轻人,如果家里没有事情就几乎不与亲戚联系。这种现象背后,是传统亲戚关系的现代嬗变、“内卷化”社会生长环境的刺激、城市化与社会流动造成的居住地分离、经济富足催生家庭独立生存方式、互联网世代的青年生活方式更加个人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然而,胡小武也指出,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结构没有实质性变化,家庭伦理与亲缘关系的主体结构也没有发生质的改变。年轻人最终会随着年龄增长、持续社会化和成家立业、结婚生子而重新回归亲缘关系网络。
寻找新的归属感
面对春节焦虑,专家建议年轻人可以从以下两点调整:
调整认知,放松心态:春节回家的核心目的是与家人团聚,而非满足外界的期待。因此,不必过于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尽量以平常心对待亲戚的询问和聚会。
合理规划,设定界限:在回家前,可以提前做好时间安排和预算规划,避免因经济问题增加心理负担。同时,面对不愿回答的私人问题,可以礼貌地转移话题,设定合理的社交边界,不必勉强自己迎合所有人的期待。
金毓欣和袁岭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年轻人在传统与现代、家庭与自我之间的挣扎。她们的选择,既是对个人生活的捍卫,也是对传统节日意义的重新诠释。春节,这个承载着中国人最深情感的节日,正在经历一场悄然的变革。而这场变革,或许正是社会进步和个人解放的体现。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过年回家,并非为了丰盛的年夜饭,也不是昂贵的礼物。家人期盼的,不过是围坐一起,吃顿热乎饭,聊聊家常。”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或许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团圆?